事實上“非常有力量的人”應該是一種有足夠的才華、自信和剛正不阿的精神,能對生活的痛苦和窘促作淡定自若的化解,因此也就能夠時時看到人生的樂趣,活出詩意來,而蘇軾就是這樣一種非常有力量的,頗具幽默細胞的人。
據說蘇軾的幽默有時會來點自嘲。《跋退之送李願序》談到他對韓愈這篇文章很欣賞,甚至想摹仿也寫作一篇,但“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意思是說,算了,寫不出,姑且放他韓愈一馬,來日再戰。張飛式的單純讓人覺得很親切和平易近人,但這樣似乎刻意的露乖獻醜卻絲毫不會降低他的高度,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當然,蘇軾也會利用自己的幽默來嘲諷一些真正的醜態。比如當時有一些小文人喜歡摹仿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寫作漫無邊際不知所雲的作品以顯示自己的才華,其實是“作拉雜變”。蘇軾調侃道:“長卿固不汝嗔,但恐覽者渴睡落床難以淩雲耳。”語氣有點調侃,但卻一針見血。
幽默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
真正有幽默的人起碼是機智而聰慧的,正是憑著這樣一種機智和聰慧,才能在生活上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才能擺脫不必要的煩惱,走出人生的諸多窘境。
幽默是一種生活態度。提到蘇軾,很多人經常會提到《東坡誌林》中的《遊沙湖》,這篇短文寫蘇軾在湖州沙湖螺師店遇醫術高明但耳聾的龐安常,對他說:“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很顯然,其中可以看出:蘇軾肯定彼此都是“異人”,也就是說較之於黃州人,較之於政治上處處給他設權限的人,他都可看作是被遺棄的存在;其次,“以手為口,以眼為耳”說得特別巧妙而寄寓深沉,稍加品味就能體會到到蘇軾複雜的人生況味。
赫爾岑&移花接木顯幽默
移花接木的幽默類似於偷換概念的幽默,說話者偷梁換柱的說辭,主要是為了達到鈍化攻擊、緩和氣氛的幽默術。
赫爾岑(1812~1870):全名是亞曆山大·赫爾岑,革命活動家,長期流亡西方,反對沙皇專製主義。俄國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
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地區家庭。在具有進步思想的家庭教師啟蒙教育下,從小就向往自由,憎恨專製製度。從1842~1847年,他發表了一係列哲學著作。列寧稱讚赫爾岑的哲學思想,“竟能達到最偉大的思想家的水平”。
1852年,赫爾岑僑居倫敦,創辦《北極星》、《鍾聲》等革命刊物,刊物通過各種渠道傳入俄國,對俄國的革命運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期間,他還寫成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這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有一次,俄國著名作家赫爾岑應朋友的邀請去參加一個音樂會。音樂會的書目剛開始不久,赫爾岑就十分厭煩地用雙於捂住耳朵,打起瞌睡來了。
這時,女主人對赫爾岑的反常舉動感到非常奇怪,便走到他的身邊,輕輕推了赫爾岑一下,問他:“先生,您身體不舒服嗎?”
“不,我身體很好,夫人。”
“噢,您不喜歡音樂?”
“哪裏!我喜歡優雅的高尚的音樂。不過,”赫爾岑指著演奏的地方,搖搖頭說,“這種低級的輕佻的音樂有什麼好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