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欲露先藏的幽默法
欲露先藏的幽默說話法,可以是“設置懸念”法、“迂回取道”法或是真假裝傻法,無論那一種,都是運用意味深長的語言技巧,達到喜劇性的談話效果。
諸葛恪(203~253):字元遜,出生於徐州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一向以才思敏捷、善於應對著稱,曾任丹楊太守,為吳國征得大量兵源。
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了吳國大權,率大軍在東興大勝魏軍,抵擋了魏國三路進攻。此後,諸葛恪率大軍伐魏,由於輕敵圍攻新城不下,士卒因疾病死傷慘重,回軍後為掩飾過失,更加獨斷專權。不久,諸葛恪被孫峻聯合吳主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
三國時,吳王孫權曾唆使太子嘲弄小小年紀的諸葛恪。
教太子對諸葛恪說了一句:“請你吃馬糞一石。”
諸葛恪立刻微笑著回答:請太子吃雞蛋三百。
孫權問:“太子請你吃馬糞,你不生氣,還請他吃雞蛋,這是什麼意思?”
諸葛恪回答:“因為二者一樣,它們都是同一個地方出來的。”
諸葛恪回答對方的話語,真是巧妙至極:馬糞與雞蛋雖然不同,但的確同一個地方出來的。
諸葛恪的回答,表麵上聽來又挺溫暖,一點也聽不出不禮貌的色彩。他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卻又偏偏找到出路,諸葛恪果然身手不凡——公開頂撞至尊至貴的太子當然不妥,一味聽之任之又顯得低聲下氣,既不能公開地冒犯他,又必須巧妙地回擊他,這的確是個難題,但小小年紀的諸葛恪卻做得很好。
事實上,諸葛恪這種強化幽默效果的方法,除了把荒謬推到極端外,還可以將多種荒謬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成為複合的荒謬——“謬上加謬”法。
“謬上加謬”法的特點是不管多種可能性的,它隻管一條路往荒謬的結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才有強烈的幽默感。
幽默的方式有很多種,這裏介紹“欲露先藏”製造幽默的幾種方式:
1.“設置懸念”法
這是幽默的一個重要技巧。相聲演員管這種方式叫“設包袱”。這種方式主要是以熱切的語調、真實的細節和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引出你的幽默力量,在關鍵的那句話說出之前,埋下伏筆,預作暗示,讓聽眾“著了你的道”。接著,用關鍵的話一語點破,或叫解開“扣子”,抖開“包袱”,讓聽者有出乎意料的感覺,於是,幽默的效果就發揮出來了。
2.“迂回取道”法
“迂回取道”法事實上就是采用真假並用,以曲折的、間接的,而且帶著很大的假定性,把自己要表達的意見稍作歪曲,從而變成耐人尋味的樣子,通過歪曲形式來使對方領悟你真正的意思,這叫“迂回取道”。
作者:“先生,我這篇小說寫得怎樣?”
編輯:“寫得太好了,完全可以發表,不過,有一個地方需要略微改動一下。”
作者:“真的嗎,那麼請你斧正吧!”
編輯:“隻要將你的名字改成巴爾紮克就行了。”
本來如果要直說:“你這篇小說全文照抄巴爾紮克。”也許會簡潔明了得多,但是太一本正經,太枯燥,太沒有味道了。
一般人之所以缺乏幽默感,就是因為太習慣於直截了當的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而幽默則與直截了當不相容。所以要養成幽默感,就要學會迂回曲折的表達方式,明明看出抄襲卻不能說出來,你得把它當成寫得很棒。等他以為蒙混過去了,你才從某個側麵毫不含糊地點撥一下,從而讓自己心裏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