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使你的交際更潤滑:學習名嘴如何製造幽默(3)(2 / 3)

3.真假裝傻法

裝傻要裝到底,把傻話當真話說,把真話當傻話說,兩手並用,這時你才能不動聲色地讓對方的馬腳一個一個地露出來。在這裏把對方當牛拜倫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馬腳了,但份量可能還不足,再代他點出拜倫是一百多年前的人,讓他感到無可逃遁。

在人際交往中,這種真假裝傻法的幽默說話技巧,自然並不限於對付抄襲的作者,要學會傻話真說,真話傻說,正話反說,反話正說。切忌真話真說,假話假說,正話正說,反話反說。幽默之妙在於真則假之,假則真之,正則反之,反則正之,真真假假,正正反反,相映成趣。

運用“設置懸念”法幽默技巧時,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1.不要故弄玄虛,讓人不著邊際。

設置懸念要巧妙,順理成章,從而達到幽默的效果。否則,“斧鑿”的痕跡太重了,給人以故弄玄虛之感,就不僅不顯得幽默,反而使人反感。所以,設置的懸念要扣緊主題,精心設計,恰到好處。

2.不要急於求成。

如果你迫不及待要把妙語趣事說出來,太急於要引起聽眾發笑,太早地讓人知道有趣的“謎底”,就會顯得操之過急,太早泄露“天機”和驚奇,由於鋪墊不夠,火候不成熟,結果也就失去幽默感。所以,應娓娓而談,不疾不徐,使聽眾對結果有錯誤的預期,有一個緩衝思考的時間,然後再一語道破。但是也不能太慢,太慢會使聽眾忘了他所期待和預期的是什麼了。再看以下幾則幽默,就是以不同方式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的:

郵遞員送來一份電報,小芬芬用筷子夾著,小心地走進屋裏,說:“爸爸,你的電報。”爸爸見了,奇怪地問:“你為什麼用筷子夾著?”小芬芬說:“我怕觸電啊!”

在這則幽默裏,小芬芬用筷子夾電報就是埋下伏筆,設置懸念。最後小芬芬說:“我怕觸電。”就是一語解開了“扣子”。

《語言大師》這則幽默,也有這種妙諦:甲:“上帝是一位精通各國語言的大師。”乙:“何以見得?”甲:“你不見各國人都在用不同的語言向他祈禱嗎?”

紀曉嵐&一語雙關顯幽默

一語雙關是漢語中極具特色的語言現象,使用一語雙關的幽默方式談話時,要做到它的有模仿性、類比性、幽默性等特性,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經曆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

由於紀曉嵐“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禦賜碑文),因此卒後諡號“文達”,鄉裏世稱文達公。紀曉嵐是清代著名學者,乾隆年間曾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和《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病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藥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豈能難倒我?便答應了。上聯為:“膏可吃,藥可吃,膏藥不可吃”。紀曉嵐稍做思考便對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指出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這裏還有一個關於紀曉嵐一語雙關的故事:

紀曉嵐與和紳同朝為官。紀曉嵐任侍郎,和紳任尚書。有一次,兩人一起喝酒,和紳指著一隻狗問:“是狼是狗?”紀曉嵐非常機敏,立即意識到和紳是在拐著彎罵自己,就靈機一動給予還擊。紀曉嵐泰然自若地回答道:“垂尾是狼,上豎是狗。”這“是狼”與“侍郎”諧音,“上豎”與“尚書”諧音,和紳用諧音拐著彎攻擊紀曉嵐,自以為穩操勝券,沒想到紀曉嵐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狡猾的和紳沒有占到絲毫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