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鄉間混混 娶得美人歸(2 / 2)

此時劉邦已年近40,仍未娶妻。他見呂公是一位不平凡的長者,又是縣令的故友,心裏有意答應這門親事,但口上不得不回答說:“後生蒙大人賞識,實屬三生有幸。隻是婚姻大事,容後生稟告父母後再作答複。”

“應該,應該。”呂公連聲點頭允諾。

劉邦向父母稟告呂公之意,父母也很高興。多年來父母一直為劉邦的婚事操心,怎奈兒子對此事總是借故推托,使得父母也無可奈何。在兒子稟告此事之前,父母對三兒子的婚事問題,早已是心灰意冷,不願再過問了。令二位老人喜出望外的是,這次是他的兒子主動稟告此事,從談話的口氣中,二老知道兒子心中有意與呂公女兒成婚,況且呂公又是縣令的故友,不是尋常人家,當然沒有任何異議。隻是劉老太公在高興之餘,想起三兒子的婚事令他操心多年,心中難免還殘存著怨氣,便向三兒子說道:

“不成器的東西,都是年近40歲的人了,還沒有個家室。當父母的還能陪伴你們幾天,也不願為你再操這份心了。這件事隻要你自己願意,我和你媽也就不想再說什麼了。”

劉邦從父親的談話中,知道二老心裏對這門婚事是滿意而高興的,隻是多年來對自己心中有些怨氣,話不能不這麼說。見父母答應這門婚事,劉邦心裏很是高興,因為這畢竟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要做新郎啊!

呂公把女兒呂雉許配給劉邦,這事在家中卻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卻說呂公赴宴後回至家中,把將女兒許配給劉邦一事講給老伴兒,誰知呂老太聽後大怒說:“你這個老糊塗,從前總是當我說咱們這個女兒與眾不同,一定要嫁給個富貴人家。來到沛縣後,縣令想把女兒娶做兒媳婦,這是多麼好的一門親事,門當戶對,年齡也相般配,我有心答應,可你卻說不合適,堅決不肯,我也依了你。可你今天卻事先不向我說一聲,竟稀裏糊塗地把女兒許配給劉季。他劉季是什麼人,都年近40了,家裏又沒有什麼產業……”

呂公見老伴兒嘮叨沒完,心裏有些不耐煩,心想說不定還要說出什麼令人煩惱的話來,便打斷呂老太的話,生氣地說:“這不是你們婦道人家所能懂得的,難道我能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將來受苦遭罪嗎?”

呂公是呂門的一家之主,他向呂老太說了這句話,這門親事就算是這樣地定了下來。

劉邦與呂雉結婚的那天,很是熱鬧。作為一名亭長,劉邦在遠近也算是小有名氣,加上他待人仁慈和善,人緣很好,又有縣府裏的一班同事和朋友,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很多。不消說蕭何、曹參等人是宴席上的貴賓,就連縣令也派人送來了一份賀禮。婚禮這天,劉邦感到平生從沒有過的暢快,比平時多飲了許多酒。待到客人散去,他與妻子呂雉進入洞房時,早已醉得不成樣子了。

劉邦自從娶呂雉為妻後,夫妻倆日子過得很和諧。從此,劉邦便很少光顧巧姑、劉娘所開設的兩家小酒店;外婦營氏那裏,也很少再見到劉邦的身影。呂雉長得雖然算不上是美人,但也五官端正,正是妙齡少女,豆蔻年華,又有良好的家教,舉止有禮,為人還很要強。過門後,呂雉把家裏家外都操持得井井有條,就連田間的農活,也都大多由她來勞作,對丈夫更是關心備至,很是敬重。劉邦對自己這位年輕的妻子從心眼兒裏感到滿意,對妻子體貼入微,呂雉勞作一整天所帶來的疲乏,在丈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瞬時間便消失在幸福溫情之中。

劉邦結婚後,呂雉為他生下一個女兒,這就是後來的魯元公主;一年多後,又為他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後來的孝惠皇帝。劉邦年過40,喜得貴阿房宮子,當然高興萬分。夫妻一起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二人之間的恩恩愛愛自不必細說。其間,曾有一件與後來似乎有關的事,《本紀》裏有所記載:

前麵已經提過,因為秦朝時的亭長並不算是在編的政府官員,因此官府並不發放俸祿,隻是把一小塊田地撥給他,讓官府派人代耕。雖然有官府的人代耕,到了農忙的季節有人會主動張羅播種或采收的事宜,但是在管理農田的時候,還是需要家人來料理的。自從劉邦娶了呂雉之後,她承擔下了田間所有除草的農活。身為大丈夫的劉邦看到妻子每天不僅要照顧兩個孩子還要在田間操持農活兒,也非常心疼,所以經常會在農忙的季節請假回家,幫助妻子到田間去除草。夫妻倆一起在田間勞作,到了中午的時候,就把早上拿來的糧食拿出來坐在地頭上一起吃。雖然隻是簡單的粗茶淡飯,當時劉邦卻吃得有滋有味,當他無意間接觸到妻子看他的眼神時,瞬間電流湧動,發現妻子竟然這樣美麗、動人,小心肝不由自主地多跳了兩下,感覺自己仿佛進入了仙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