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薦帶隊 觀天子出遊(2 / 3)

時至中秋,呂雉在劉邦行前早已準備好了過冬所需的寒衣。且不說劉邦夫妻兒女相別時的千情百態,隻見啟程時縣府中送別劉邦的場麵,昔日那些好友們無不前來餞行。按往常慣例,每位替他餞行的官員都送給他三百錢,資助他旅途上的費用。當時,為官府服勞役抵債,每日的工錢是八錢,三百錢相當於一個勞力一個多月的工錢。隻有蕭何一個人送給他五百錢,劉邦很受感動,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後,他還惦記著“何獨以五”這件往事。

從沛縣至鹹陽,一路西行,大約有一個月的旅程。深秋季節,田地的莊稼都已收割入場,冬小麥麥苗剛剛破土而出,中原大地之上,遠望黃綠相間,近看則一片荒涼。田野上看不到勞作的農夫,隻有田邊枯黃的雜草,秋風迎麵吹來,一派淒涼景象。

劉邦同他帶領的農夫,都是告別了親人而踏上征程,懷著同樣的心情向西方默默無語地行進,哪有什麼興致欣賞旅途上的風光。劉邦感到這一年的深秋很是別扭:往年深秋同妻子女兒在場院打場,喜慶豐收,各戶人家都是喜氣洋洋的,怎麼今年深秋在田野上卻見不到人影,一派淒涼?年過40的劉邦,難道不知道此刻農夫不在田野而在場院嗎?這是由於劉邦在旅途上心緒不好。隻有此時,他才體會到父母、朋友,特別是妻子兒女在他心中分量。

畢竟,劉邦出身於尋常百姓人家,在農村中長大,深知身服徭役的農夫們的疾苦。一路之上,他很關心農夫,有誰害了頭痛腦熱的,他都親自問候。臨行前同事們送給他的那些旅費,飲酒是用不盡的,況且他又很少獨自飲酒。因此途中不時用自己的旅費買些酒食,讓大家一同享用;他自己也喝上幾杯,但由於公務在身,朋友們又不在場,他也沒有興致多飲。幾百名農夫中有人同他年齡相近,但大多是20歲上下的青年男子,屬於晚輩。劉邦的體恤農夫,使得他所帶領的幾百人對他無限感激和愛戴,沒有一個人給他惹出什麼麻煩。

劉邦帶領民夫從沛縣啟程西行,一路上淒淒涼涼,心緒不佳,整日寡言少語,似乎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然而,走過函穀關進入關中秦國故地時,他的心情隨著路旁的景觀開始振奮,似乎從另外一個世界把自己尋找回來,恢複了自我。被他帶領的民夫們看得清楚:隊長邊走邊仰望左側高聳入雲的秦嶺,有時又駐步凝視路基之下右側遠方的黃河、渭水,那猶如一條條白色的絲帶,一片寧靜的氣氛同左側山間的鳥鳴聲,恰成相反的映照。

一路上劉邦沉默寡言,他貪婪地望著層出不窮的奇景,仿佛自己走入了另一個世界,觀望而無語。劉邦的腦海中在不停的思索:大秦帝國的故土,確是一塊形勝寶地,崇山峻嶺,巨川大河,形勢險要,無怪乎山東六國的聯軍總是不能越函穀關而西行一步,而猛如虎狼的秦軍卻是從西方居高臨下,一舉滅亡六國。這一切,都是劉邦身居沛縣時無法體會得到的。走著走著,遠處的山陽水陰之間,露出了帝國皇帝離宮別館的殿影。秦自建國以來,西起雍都(今陝西鳳翔),東至潼關黃河,“東西八百裏,離宮別館相望屬”,所謂“關中計宮三百”,說明秦國多年來在渭水兩岸所先後建造的龐大宮殿群,堪稱數不勝數。風格各異的秦宮,夕陽映照,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使劉邦神往而心花怒放。這時,劉邦才知道在家鄉時常聽老人們所講述的天宮,其實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就在他的視野之內。

劉邦同他所帶領的民夫們全都被征途上的景觀所感染了,一個個指指點點,歡聲笑語,旅途的疲勞被驅散得無影無蹤了。人們此刻的心情,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便是民夫們更感興趣的是山坡樹上紅透了的柿子,田間的茅屋農舍。而劉邦的視線,卻始終不從此處彼處的宮殿上方移開。他是在想:建造這麼多的宮殿,有一處不就夠用了嗎?要是自己,選擇一個最好的去處,建造一個最好的宮殿,也就夠一生一世享用了,何必建造那麼多!馳騁的想象,使劉邦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最終他無限感慨,山間的離宮,不也是人住的嗎?他暗暗自語:何時能住上這種別館,也不枉活一世!

劉邦所帶領的民夫,報到地點是鹹陽城東南的阿房宮工地,距鹹陽尚有幾十裏的路程。進入工地後,民夫便在監管下投入了緊張而繁重的勞作,劉邦則借著職務上的方便,有機會仰瞻了雄偉的鹹陽城牆和城樓,遊覽了城中繁華的街市,特別是有幸目睹了秦始皇帝車駕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