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率兵圍攻滎陽。滎陽是秦帝國三川郡治所,秦丞相李斯長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在李由的同守下,吳廣未能攻下滎陽。陳勝征召國內的豪傑商討對策,任命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房君為上柱國。上柱國在楚國是地位僅次於令尹的官職,是楚國的最高武官。
周文,又名周章,陳縣人,是陳國的賢人,曾在楚國名將項燕的軍中任“視日”官,掌管占候卜筮、觀察天象以占卜吉凶,又稱“日官”。他曾侍奉過楚國春申君黃歇,是黃歇的門下客。此人自稱熟習軍事,陳勝授予他“將軍”大印,令他率大軍西向攻秦。周文沿途招收人馬,待到達函穀關(今河南靈寶西南)時,已擁有兵車千輛、步兵10萬人。周文率領的大軍抵達戲(即戲水,在今陝西臨潼縣東),駐紮於此,準備向秦都成陽發起總攻。這時,秦二世令少府章邯赦免驪山修墓刑徒和奴婢之子,率大軍攻擊周文,起義軍被打得大敗,東向逃出函穀關。章邯窮追不舍,於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大破義軍,周文自殺,起義軍不戰而潰。
在陳勝派周文率大軍西進時,以為天下已經大亂,有輕視秦帝國的意向,不再對秦軍有所防備。投奔陳勝的秦博士孔鮒,是孔子的八世孫,他向陳勝進言說:“臣聽說兵法上講,不能依賴於敵軍不向我軍發起進攻,而是要依靠於我軍不可被敵軍攻破。今大王依賴於敵人的不來進攻而不依靠於我軍的不可攻破,如果一旦一蹶不振,後悔也來不及了。”
陳勝沒有采納孔鮒的意見,對孔鮒說:“寡人軍事方麵的事,就不必勞先生操心了。”
周文的兵敗,除了他本人的指揮無能之外,陳勝的輕敵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耳、陳餘兵至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聞聽周文於戲水被秦軍打敗而退卻,又聞聽為陳勝四出攻城占地的諸將領歸還陳縣時,多因受讒言被誅殺,因而怨恨陳勝不采納他廣立六國的後代並率大軍西進的計策,對不任命他們二人為將軍麗擔任校尉一事也深為不滿。於是,張耳、陳餘對武臣說:“陳王起兵於蘄縣,至陳縣便稱王,看來不一定會立六國的後代。今將軍僅以3000人馬攻下趙地十餘座城池,單獨被隔在黃河以北,不稱王便無法鎮守趙地。況且陳王聽信讒言,如果回去彙報請示,恐怕會難免於禍,不如立自己的兄弟為王,要不然就立趙國的後代為王,請將軍不要失去這一時機,時間緊迫,不容猶豫不決。”
武臣聽從張、陳的計謀,自立為趙王,任命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武臣派人向陳勝報告稱王一事,陳勝大怒,想要把武臣留在陳縣的家屬全部誅殺,愛兵攻擊趙王。陳勝的相國房君勸諫說:秦尚未滅亡而誅殺武臣家屬,這等於又增加一個敵人。不如因此向他祝賀,令他急速率大軍西向擊秦。陳勝聽從房君的計謀,把武臣的家屬軟禁在宮中,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
陳勝派出的使者到達邯鄲,代表陳勝祝賀武臣稱王,同時令他率大軍西入函穀關擊秦。張耳、陳餘對趙王武臣說:“大王稱王於趙,並非是陳王本意,現在是出於權宜之計表示祝賀。一旦陳王滅秦,必定加兵於趙。願大王不要西向出兵,而是北上攻占燕、代,向南攻占黃河以北地區以擴大領土。趙南據有河內,北有燕、代,如此即或是楚兵滅秦,也不敢製服趙國。”
趙王認為二人講得很對,便不發兵向西,而是派韓廣北上攻占燕地,派李良出擊常山(秦郡名,治所在元氏,今河北元氏縣西北),派張襶攻占上黨(秦郡名,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北)。
陳勝、吳廣自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於大澤鄉起義,至同年九月,在兩個月之中,以陳勝為首的這支起義軍勢力迅速壯大。由陳勝向東、西、北三麵所派出的各路義軍,占領了秦帝國東土上的大片土地,有的還自稱為王。除此之外,各地響應陳勝而起義的還有項梁及項籍、劉邦、田儋、黥布、酈商等人所率領的各路義軍。
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項籍是項梁的侄兒,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縣西南)人。項氏世代為楚國將領,受封於項(今河南沈丘縣),故稱項氏。項籍少年時學習讀書寫字,沒有成就便去學習劍術,又半途而廢。叔父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對叔父說:“讀書寫書,夠寫個姓名罷了;劍術隻能對抗一個人,也不值得學習;侄兒願學對抗萬人的本領。”
於是,項梁教他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但也隻是略知大意,不肯把兵法學完。這時,項梁因受他人牽連被櫟陽(今陝西臨潼東北)官吏追捕,便請蘄縣主管監獄的小吏曹咎寫信給櫟陽主管監獄的小吏司馬欣,事情才算了結。後因項梁殺人,同項籍一同到吳中(秦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市)躲避仇人。吳中當地的賢士大夫,論才能都在項梁之下。所以,吳中每有大的徭役或喪事,項梁常常替他們主辦,暗中用兵法部署來管束賓客子弟,借以了解他們的才能。秦始皇東遊稽郡,渡過浙江,項梁與項籍一同觀看皇帝出遊時車駕和儀仗的盛況。在觀看的人群中,項籍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