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還軍霸上 討好關中人(2 / 3)

講到這裏,張良故意停頓下來察看劉邦的反應。劉邦聽得十分認真,沒有一絲厭煩的神情。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樊將軍犯顏強諫,話雖刺耳,但忠心可鑒,實是為沛公您的前途大業著想啊!”

張良麵似心平氣和,但話中對古今成敗興衰的揭示,特別是“秦無道”、“助紂為虐”等近乎苛刻的字眼,深深刺疼了劉邦幾乎沉醉的心。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劉邦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語著。

張良在一旁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劉邦。他知道,劉邦聽從了他的勸諫,這一點可以從劉邦的表情上看出。

果然,劉邦在沉思少傾後,快步主動走上前來,緊緊地抓住了張良的雙手,激動地說:“先生一席話如醍醐灌頂,季一時昏噩,幸得先生指點,實在慚愧。”

“沛公,我向您請罪來了。”粗壯的聲音剛落,樊噲已大步邁進室內。原來他一直在門外聽著劉邦和張良的對話,剛才還焦急地扒著門縫偷看劉邦的反應。這會兒見劉邦已幡然醒悟,便急不可待闖了進來。

“將軍何罪之有呢!”劉邦用調侃的語氣說道,說完哈哈大笑。

張良與樊噲對視了一下,也哈哈大笑。

“傳令封存府庫、宮寶,還軍灞上。”劉邦果斷發布了命令。宏亮的聲音在殿宇間回蕩。

劉邦的軍隊撤出了鹹陽,回到灞上駐紮下來,可縈繞在關中百姓心頭的疑慮和恐懼仍然沒有消失,市井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謠言,部分兵卒偶然的擾民事件便為謠言的流傳提供了口實,人心活動,惶惶不安,有人在做舉家搬遷的準備,有人暗裏招兵買馬,要成立武裝以求自保。

劉邦在關中人心目中仍然是個謎,隻有通過劉邦的實際行動才能破解。

回軍灞上以來,劉邦一直在思索破解之法。

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劉邦向關中諸縣的父老豪傑和部分原秦朝的地方官發出了請帖,邀請他們到灞上軍營中“議事”。

何為“議事”。按照這些父老豪傑和官員們的理解,“議事”就是征糧索財的代稱。他們不知道劉邦的胃口有多大,一路上,每個人都戰戰兢兢,像是赴法場似的。

走進大營,遠遠的就望見有一排人在等候。

走到近前,他們仔細向對麵觀望:大約十幾個人,有文有武,個個精神抖擻。中間一人,麵色白裏透紅,濃眉大眼,密黑的胡須顯然經過了精心的梳理,通順幹淨,身著黃袍,腰係一條綠絲帶,精幹利落,身材雖不高,卻顯得威風凜凜。就在這些父老豪傑和官員們遲疑觀望的時候,中間那個人卻先說話了:“各位父老,一路辛苦,劉邦這廂有禮了。”說著抱拳拱手,深施了一禮。這就是劉邦。這些人吃驚了。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劉邦會親自出帳迎接他們,並且還表現得彬彬有禮。“大王辛苦,大王辛苦……‘大王’是對當時擁兵自成一體的人的最高稱呼。父老豪傑和官員們忙不迭地用‘大王’稱呼劉邦,還禮致謝,不知是受寵若驚,還是恐懼,他們的聲音都有些顫抖。”

對“大王”的稱呼,劉邦聽了當然十分愉悅。

“諸位請!”

劉邦身體一轉,左手指路,很優雅地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地方豪傑和官員們不敢先行,不約而同地都說:“大王先請,大王先請。”

劉邦也不推辭,邁步先走,地方豪傑們緊緊相隨,進入了中軍大帳。

中軍大帳的陳設既不簡陋也不繁雜,但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勢。這些人都是平生第一次涉足這類地方,既好奇又恐懼,想環視,不敢,低頭垂目又不甘,眼神極不自然。

桌上備有酒菜,主人不動,這些人當然也不敢用。從劉邦表情看,他們似乎看不出什麼凶兆,不過心中依然敲鼓,急急地等待看劉邦的下文。

“帶上來。”

一聲威嚴的斷喝,著實讓他們嚇了一跳,主席位置上的劉邦正襟端坐,聲色俱厲,和剛才的溫良謙恭已判若兩人。

事情來得太突然了,突然得使這些父老豪傑和官員們沒有絲毫的思想準備,他們感覺到今天的生活像是在走鋼絲,像是在攀峭壁,像是在履薄冰,步步提心吊膽,時時驚心動魄。劉邦要殺人,殺誰呢?雪亮鋒利的刀刃會不會架在他們的脖子上?這些人冒出了冷汗。

營帳內一陣騷動打斷了他們的胡思亂想。三個下級軍官被五花大綁地押了上來。

走到帳中,三個軍官“撲通”一起跪倒,腦袋深深地埋下,一不響。

整個營帳內鴉雀無聲,人們似乎連呼吸都屏住了。

空氣凝固了,沉重得讓人感到窒息。父老豪傑們直直地看著三個跪著的軍官,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當然也不知道劉邦把這三個人提上來和他們之間有什麼聯係?

“啪!”有了聲音。空氣開始流動。

這是劉邦拍桌的響聲。

劉邦眉頭微蹙,麵沉似水,威嚴的聲音在大帳內回蕩:

“本王起兵的本意就是除卻暴秦,使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所以自起兵之日起,便時時恪守這一原則,不敢有絲毫遺忘。我軍所過:秋毫無犯,百姓莫不夾道歡迎。”

說到這裏,劉邦稍微停頓了一下,嗓音又突然提高了幾度,用手一指三個軍官:

“你們三個狂徒,膽大妄為,竟不顧本軍原則,在光天化日下哄搶百姓財物,追逐調戲良家婦女,既禍害了百姓,又玷汙了本軍的聲名,實在罪惡難赦。來呀,拉下去,斬!”

劉邦上述一番話既是對三個犯罪的軍官講,又是在對父老豪傑和軍官們講,他們中間有政治頭腦的人已經明白了劉邦此舉的意圖。

劉邦指出的三個軍官的罪行確是事實。

那是前三天的事,這三個軍官喝多了酒,就在集市上撒野。因為是集市,人們一聚一散,消息很快大麵積地傳播,鬧得沸沸揚揚。

劉邦當場斬殺了三個軍官,一來以正軍威,二來挽回已經造成的消極影響,重塑愛民的美好形象。

三個軍官在被拖下去的時候,高喊“饒命”,劉邦不予理睬,文臣武將也沒有一個上前來求情,他們都知道這件事的分量,其中的重大政治意義不是這三個人的身家性命能夠比擬的。

三個軍官在求饒聲中送了命。營帳內又歸於平靜。

還是劉邦先打破了沉靜。他又是向坐在下邊的父老豪傑和官員們左右一抱拳,開口說道:

“諸公受驚了。邦自入關以來,軍政事宜繁忙,對部下的約束稍有放鬆。對部下有禍害百姓之事,邦今日當麵致歉。”

劉邦說完,站起身來,又向父老豪傑和官員們深施一禮。

父老豪傑和地方官們也都趕忙站起,向劉邦還禮。其中一個地方官恭敬地說道:

“大王入關,實在是關中人民的福分,大王愛民如子,土卒有不法行為,也是極偶然的個別現象,這是十分正常的,大王也不必愧疚。”“十分正常,十分正常。”其他人也都隨附和。“諸位請坐。”劉邦一抬手,示意眾人就座,同時他也緩緩坐下。又接著說道:“剛才諸位所言差矣。邦生於民,長於民,理當為民謀福,此乃邦一生誌願。兵不法,將之過,部卒禍亂百姓,邦實難辭其咎。”說到這裏,劉邦把頭轉向他的文臣武將。“傳我的命令,曉諭全軍將士,今後若再有騷擾禍亂百姓者,格殺勿論。”“是。”眾人齊聲應道。“蕭何,對遭士卒禍害的百姓人家,你要詳盡調查,妥當善後,不僅要當麵道歉,還要賠償錢物,此事從速辦理。”

“是。”蕭何應聲做答。

“大王英明。”父老豪傑中不知是誰帶頭喊起頌詞。

“大王英明!”

“大王英明!”

帳內齊聲高呼,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這是起事以來劉邦得到的最高級別的歡呼。劉邦聽了心甜如蜜。

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進入關中後,劉邦確實也感覺到自己是個“王”了。雖然他也有不少擔心,如秦民是否臣服,特別是關外勢力強大的項羽及其他諸侯是否承認,這都是問題。不過劉邦還是一直有意地為自己樹立“王”的形象,一言一行都在強化自己“王”的感覺。當然他的部下出於謹慎或者是習慣,依然還稱他為“沛公”。

歡呼聲落,劉邦向下環視一周,見眾人都在專注地看著自己,完全一副畢恭畢敬的神態,劉邦非常滿意,“王”的感覺又得到了體現,略一沉吟,又朗聲說道:

“暴秦無道,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苛捐雜稅,猛過於虎。尤其嚴刑峻法,迄今未有,百姓深受其苦。現本王已經過關,就要徹底廢除這些嚴酷的法律。”

若講秦朝刑律,確實嚴格殘酷,長期以來這些刑律像套在脖子上的枷鎖,緊緊束縛著廣大人民。使得人民隻能在有限的空間內苟延殘喘。

劉邦的話就等於砸碎了這個枷鎖,所以當父老豪傑們聽到劉邦的宣布後,他們的心情簡直可以用欣喜若狂來形容。

於是,“大王英明”的歡呼聲伴隨著熱烈的掌聲又一次在營帳內響起。

聲音稍平,劉邦接著又講:

“不過,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本王進入關中,稱‘關中王’,就要從善治理關中。為了維護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我今天要與大家約法三章。”

劉邦又故意停下,掃視了一下全場。

人人都在聚精會神地聆聽著。

“殺人償命,借債還錢,這是我們古訓。所以,本王今天與大家明確的第一條就是‘殺人者斬’。”

劉邦又停了下來。眾人悄悄議論著,交換意見,都點頭稱許。

“第二條。”

劉邦話一出口,議論聲便停息。

“第二條是傷人者治罪。”

又是讚許聲。

“第三條:盜竊者治罪。”

帳內又是一片掌聲。

劉邦的話還沒結束:

“暴秦無道,是說秦帝無道,各級地方官吏也身不由己,所以對原秦朝官吏本王既往不咎。但要求你們按照以上三條秉公辦事,維護地方治安和百姓生產生活秩序。今日回去,你們首先要與各位父老豪傑一起,走街轉巷,把本王的法令通知給全體關中百姓。”

“遵命。”這些官吏齊刷刷地站起,習慣地拿出了往日聽差的姿勢。

一切宣布完畢。劉邦命令擺酒加菜,款待來客,營帳內一時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人們輪番向劉邦敬酒,歌功頌德,劉邦滿心歡快,喜不自勝,他似乎更找到了“王”的感覺,直喝得昏昏然,飄飄然,欲舞欲仙。

酒席散的時候,太陽已經偏斜。

父老豪傑和官員們興高采烈地離開了劉邦設在灞上的營帳,返回各鄉。

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往往成正比。劉邦“摒棄秦律”、“約法三章”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傳播。疑團和恐懼消失了,人們奔走相告,無不拍手稱快。

慰問和感謝蜂擁而至。各條通往灞上的大道小路上,前往拜謝劉邦的百姓絡繹不絕。

他們帶給劉邦滿心的感激之言的同時,還帶來了大量的慰問品。推車的,趕車的,提籃挎包的,裝滿了糧草酒肉。有的甚至趕來了成群的牛羊豬雞……劉邦親自接見了一批又一批的來訪者,不厭其煩地聽著大同小異的讚美感謝之詞,同時又進一步為自己做著“本軍是仁義之師,本王愛民如子”的宣傳。

但對百姓送來的慰問品,劉邦都一一婉言拒收。這一舉動,使百姓對劉邦除了感激之外,又多了一層佩服的情愫。此時,劉邦在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救世主,是一位寬厚仁慈的聖人。當然,這也正是劉邦所期盼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