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諸將領向韓信獻敵軍首級和俘虜表示祝賀,並趁機請教韓信:“兵書說:‘行軍布陣,右邊和背後要靠山,前麵和左邊要靠水。’這次將軍卻教我們背水布陣,還說等待擊潰趙軍後再會餐,我們都不信,然而竟然因此而取勝,這是什麼戰術呢?”
“這在兵書上是有的,隻是諸位沒有留心罷了。兵法不是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所率領的不是平素受過訓練而善於聽從我指揮的將士,這就是所說的‘驅趕著市民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非把他們置於死地而使令他們人人主動作戰不可;如果把他們布置在有活路的地方,交戰後他們會首先想到逃生,怎能會使令他們對敵作戰呢?”
眾將領聽了韓信的一番解說,都口服心服地稱讚道;“好極了。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比及的。”
韓信回答完部將的請問,便向對麵的廣武君李左車說:“我想向北攻擊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樣才能取得成功?”
“我聽說敗軍的將領,沒有資格談論勇敢;喪失國家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存亡。如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哪裏配得上商議軍國大事呢!”李左車答。
“我也聽說百裏奚居於虞國而虞國滅亡,在秦國卻使秦國稱霸,這不是他在虞國時愚蠢,到秦國後就聰明了。而是在於國君用不用他,是否聽取他的計謀。假使成安君陳餘聽取您的計謀,我韓信也不早就成了趙軍的俘虜了嗎。正因為成安君沒有采納您的計謀,才幫助我韓信有幸侍奉於您啊。”韓信一再地向廣武君請教,並說道:“我誠心聽取您的計謀,望您不要推辭。”
廣武君見韓信如此誠懇地向自己請教,便說道:“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狂人所說的話語,聖人也會有所采納和選擇的。’不過,我的計策不一定值得采納,但願意奉獻我的愚忠。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策,可是一旦失策,兵敗於轣(今河北高邑縣東),身死於劇水之上。今將軍渡過西邊的黃河,俘虜魏王,生擒夏說於閼與,一舉而攻下井陘,不到一上午便擊破趙國20萬大軍,誅殺成安君。將軍名聲聞於海內,威勢震動天下,農夫沒有不放下手中的農具,想要跟著您穿好的,吃好的,側耳傾聽您下達進軍的命令。這一切,都是將軍的長處。”
然而,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實在是難以繼續作戰。今將軍想要率領疲憊的士卒,停頓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下麵,想要攻戰又擔心所用時間太長而不能攻克,實情暴露而聲勢削弱,日子一久,軍糧耗盡,而弱小的燕國又不肯降服,齊國必然拒守邊境使自己強大起來。燕、齊不肯降漢,而劉項兩家的輕重就分不出來。這一切,都是將軍的短處。我見識短淺,但私下以為攻伐燕、齊是不妥的。善於用兵的人,不以自己的短處去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以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
“那該采取什麼辦法呢?”韓信問。
“當今替將軍著想,莫如休兵不動,安定趙國,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使方圓百裏之內,每天有人送來牛肉酒食,用來犒賞軍官與士兵,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再派遣說客帶著書信向燕國顯露自己的長處,如此燕國便不敢不聽從降服。燕國既已服從,再派說客向東勸降齊國,齊國必定聽到消息後就會降服。即使有聰明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
韓信認為廣武君講得很對,聽從了他的計策,向燕國派出使者,燕國得到消息後便立即降服。韓信派人向漢王彙報,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來鎮撫趙國。漢王答應韓信的請求,立張耳為趙王。
楚國多次派奇兵渡過黃河襲擊趙國,趙王張耳與韓信往來救趙,平定趙國的城邑。同時又調派軍隊去支援漢王。
韓信向東渡過黃河之後,俘虜了魏王,占領了魏地,同時又在井陘口這個地方戰勝了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將趙王擒獲,占領了趙地,隨後,有讓燕國投降,這樣就解決了來自北方的後顧之憂,讓漢軍的處境有所緩解,為日後與楚軍的交手擴充了力量,改善了漢軍敵強我弱的形勢。可以說韓信在楚漢之爭時的貢獻十分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