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手無縛雞 才華非一般(2 / 3)

在巨大的勝利麵前,清醒的張良對一時糊塗的劉邦發出了中肯的勸告。他要劉邦明白,當時的形勢還不容許他享樂,以暴易暴必然導致失敗,隻有與民更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在張良與蕭何等人的規諫下,劉邦醒悟過來。立即命令大軍撤出鹹陽,移駐霸上。同時封閉府庫,采取一係列安定民心,穩定社會秩序的政策,給關中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十二月,在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上,張良以自己的機敏善斷,幫助劉邦化險為夷。項羽分封時,劉邦被封為漢王,劃定巴蜀作為封地。張良利用他與項伯的友情,通過項伯為劉邦向項羽求情,又得到了漢中一塊封地,從而使劉邦日後向關中進軍得到了一塊有利的前進基地。劉邦率眾去漢中時,張良送行至褒中(今陝西漢中北),然後回韓地。分手時,張良勸劉邦燒掉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向人們尤其是項羽表明自己沒有東向與楚軍爭天下的野心,以此麻痹項羽,使之疏於防範。這時候,張良不是留在漢中輔佐劉邦,而是東歸韓地輔佐韓王成,顯然是出於一種遠見卓識的戰略思考。劉邦與張良的意圖是:在韓國故地樹立一個堅定的同盟者,也就等於在中原地區建立一塊前進基地,為即將揭幕的楚漢戰爭準備一些有利條件。張良的身份是韓國貴族,曾做過韓王成的臣子,回到韓國協助韓王,看起來順理成章,或許不致於引起項羽的懷疑。誰知此事並沒有蒙住項羽的眼睛,他竭力阻止韓王成與張良結合,使之難以形成一支與自己相抗衡的勢力。張良趕到韓地以後,項羽先以張良追隨劉邦為理由,拒絕讓韓王成回到自己的封地。接著,他又把韓王成挾持至彭城加以殺害。項羽的做法打破了劉邦與張良原來的設想。張良隻得暫留韓地,尋找為劉邦出力的機會。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八月,劉邦、韓信指揮漢軍還定三秦,楚漢戰爭正式開始。正當遠在彭城的項羽考慮是否進兵阻擊劉邦而猶豫不決時,張良立即以超然的姿態致書項羽說:“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複東。”以為劉邦的軍事行動辯護,目的是麻痹項羽,掩蓋劉邦決策東進的戰略意圖。同時。又告以齊、趙聯合反楚的消息,將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為劉邦鞏固關中占領區,做好東出函穀關的準備贏得了時間。項羽果然上當,率楚軍主力北擊齊國。但項羽為了阻止劉邦東進中原,又立故秦朝的吳令鄭昌為韓王,在原韓國故地樹起一個封國。張良因鄭昌與自己的故國毫無聯係,自然不會為他出謀劃策。他感到自己繼續留在韓地已無所作為,就於公元前205年(漢二年)十月悄悄地回到劉邦那裏,全力協助劉邦謀劃對項羽的鬥爭。七月,劉邦利用楚軍主力被拖在齊國的機會,率軍數十萬東向攻楚,一路勢如破竹,直下彭城。不久,項羽全力反攻,在彭城大敗漢軍。劉邦敗退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後,稍稍立定腳跟。為了反擊項羽,劉邦決定以關東的廣大土地作籌碼,封賞可以擊敗項羽的將領。當他向群臣征詢誰可擔當此重任時,張良建議說:

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麵。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一麵令說客隨何潛入淮南,成功地策動了黥布背楚向漢;一麵給予韓信、彭越以重賞,使他們傾全力對項羽及其依附的勢力作戰。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三個人對劉邦最後戰勝項羽都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張良的建議再一次說明,張良的知人之明是其他人無可比擬的。

楚漢戰爭進行到第三個年頭,公元前204年(漢三年)十二月,劉邦被項羽指揮的楚軍團團包圍在滎陽,形勢十分危急。此時,張良因事外出,劉邦就向酈食其請教解除危機的辦法。酈食其建議劉邦遍封六國的後裔為王,以為項羽廣泛樹敵,形成對楚軍四麵夾擊的形勢。劉邦對此未加深入考慮就答應下來,並且命人速刻王印,準備讓酈食其以使者的身份去各地宣布劉邦分封的命令。在酈食其即將成行的時候,張良返回滎陽。他晉見劉邦時,劉邦正在吃飯。劉邦見到張良十分高興,立即對他講述了分封六國後裔的決定。張良吃驚地問:“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劉邦一下子怔住了,忙問為什麼。張良拿起劉邦麵前的筷子,一邊比劃,一邊講說,指出分封六國後裔有“八不可”,根本不能實行:

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後者,度能製其死命也。今陛下能製項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閭,式箕子門,封比幹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钜橋之粟,散鹿台之財,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畢,偃革為軒,倒載於戈,示不複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複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遊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後,唯無複立者,遊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強,六國複撓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

張良雖然出身於韓國貴族,但此時卻站出來力主不能封六國之後為王,實在是難能可貴。他列舉的“八不可”理由,盡管有些囿於曆史傳統的“迂闊”之詞和對湯、武的過分美化,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其主導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張良已經清醒地看到,封六國後人為王,非但不能壯大劉邦的力量,而且適得其反,還會使現有的力量受到削弱。這是因為,六國後人從劉邦那裏獲得王位後,不見得一定成為劉邦的同盟力量,而他們中的相當一批人也不見得能夠形成足以影響戰局的力量。特別是,一旦六國後裔有了王位與地盤之後,將會吸收一大批攀龍附鳳的文武之士,劉邦麾下的能臣和驍將就可能改換門庭。一個中心就會變成多中心,勢必削弱自己的力量。張良的見解顯然比酈食其高出一籌。此時的張良對於秦之滅韓可能還餘恨未消,但理智卻告訴他,七國並立的局麵已成曆史陳跡,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日夜望咫尺之地”的分土封侯意識還頑強地影。向著一部分人,但再想恢複五霸七雄的局麵已經不可能了。大概從這時候起,張良已經放棄了恢複韓國的理想。盡管西漢初年韓王信奉劉邦之命建立了一個以晉陽為中心的韓國,但自始至終看不出張良與這個韓國有什麼關係。張良的意見使劉邦恍然大悟。他“輟食吐哺”,怒形於色,大罵酈食其“豎儒,幾敗乃公事!”下令立即銷毀已經刻好的印信,打消了封六國後裔為王的念頭。

公元前203年(漢四年)十一月,韓信打垮齊楚聯軍,基本平定齊國以後,權勢欲極度膨脹。他派人致書劉邦,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即暫時代理齊王。此時的劉邦正被楚軍包圍在滎陽,處境異常艱難,日夜望韓信前來救援。接到韓信的書信後,劉邦十分惱怒,當著使者的麵大罵韓信要挾自己。張良與陳平知道此時還必須籠絡住韓信,使之不變成異己的力量。就悄悄地從後麵踩劉邦的腳,同時附耳告誡他:“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在這裏,張良處事冷靜、慮事周密、敏思善斷的特點再一次表現出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屢建奇功,但在平定齊國後,那種臣與君市的潛意識左右了他的行動,希望以功勞換得爵位和封土。而此時,項羽的說客武涉和韓信的謀士蒯通等人正在幕後頻繁活動,千方百計策動韓信背漢自立,與楚、漢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時候如果不設法穩住韓信,必將對劉邦平定天下的大事帶來難以預料的波折。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並派他為使者,到齊地宣布封韓信為齊王。這一著果然靈驗,韓信得到齊王的封號以後,權勢欲暫時得到滿足,立即起兵南下,造成對楚軍北翼的威脅,緩解了楚軍在滎陽一線對漢軍的壓力,楚漢戰爭的形勢大大改觀。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冬,當劉邦率漢軍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陽夏南)時,韓信和彭越的軍隊卻都停止了對楚軍的進攻。項羽抓住機會,對劉邦指揮的漢軍猛烈反擊,使漢軍一時又陷於困境。這時,又是張良想出了讓韓信、彭越迅速率兵奔赴前線、四麵夾擊楚軍的計策。他對劉邦說:

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複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這裏張良提供給劉邦的依然是以土地封爵換取韓信、彭越效命的策略。顯然,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舍此無法調動手握重兵的韓、彭二人的積極性。劉邦依其計而行,結果是韓、彭兩軍南進,諸路漢軍會師垓下,很快致項羽於死地,使劉邦取得了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

從進軍關中到最後消滅項羽為首的強大軍事集團,六七年間,張良作為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參與了大量的政治和軍事的決策。在許多關鍵時刻,他或幫助劉邦排憂解難,度過困厄;或提出建議,糾正劉邦錯誤的決策;或運籌奇謀,輕而易舉地取得重大勝利。顯示了張良遠見卓識的政治眼光、料事如神的足智多謀和嫻熟周到、詳審細密的思考,以及對劉邦的矢誌忠貞,直言敢諫。他之被後人譽為漢初三傑之一,與韓信、蕭何相伯仲,主要原因就在於此。而在這三傑之中,蕭何的主要作用是鎮撫後方,治政理民,保證後勤供應。韓信則是自統一軍,大部分時間離開劉邦在另一個戰場上獨立指揮作戰。隻有張良,一直跟隨劉邦南北馳騁,患難與共,艱危與共,一起度過了楚漢戰爭的日日夜夜。他的忠誠經受了劉邦處境最困難時期的考驗,他的謀略智慧也恰恰在促成這種困境變成勝利坦途時得以充分地表現。“知臣莫如君”,劉邦對張良在建立漢皇朝的偉業中所建立的功績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在洛陽南宮總結自己戰勝項羽的原因時說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的話,完全是一種中肯的肺腑之言。後人對張良的才幹和功績也十分推崇,明朝劉基就曾對朱元璋說:“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張良一借間。”認為張良借箸規勸劉邦放棄封六國後人的宏論顯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劉邦做皇帝之後,於公元前201年(漢六年)十二月大封功臣,推尊蕭何功勞第一。對於張良,劉邦也準備給予豐厚的褒獎,他要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作為封地。在當時,這是侯爵中最高的封賞了。麵對劉邦慷慨的封賜,張良並沒有表現出一般臣子興高采烈的失態。他平靜地對劉邦說:“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留當時是一個小縣,而且處於四戰之地,人口不會超過五千戶。結果劉邦答應了張良的請求,封他為留侯。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張良在時人夢寐以求的名利麵前是很達觀的。在這一點上,他無疑超過了劉邦麾下的任何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