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朝建立以後,張良體弱多病,不像戰爭年代那樣經常為劉邦出謀劃策了。陳平此後替代了張良,一直處於決策的中心,幾乎參與了一切重大的政治和軍事的決策。他積極協助劉邦進行削平異姓諸侯王的鬥爭。公元前201年(漢六年),當劉邦接到楚王韓信謀反的密報以後,立即召集文武群臣研究對策。將軍們慷慨激昂,一致建議大張旗鼓地發兵討伐。劉邦知道韓信的軍事才幹,覺得訴諸武力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問陳平怎麼辦。陳平日:“人之上書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日:“未有。”日:“信知之乎?”日:“不知。”陳平問:“陛下精兵孰與楚?”劉邦回答:“不能過。”又問:“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劉邦老實回答說:“莫及也。”陳平接著分析說:“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劉邦向陳平請教:“為之奈何?”於是陳平為劉邦設計了一個不動刀兵,讓韓信自投羅網、束手就擒的方案:
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陛下弟出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擒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陳平提出的智擒韓信的方案,是一個最省事、省力但卻帶有一定冒險性的方案。這個方案成功的關鍵在於秘密,使韓信在始料不及的情況下陷身羅網。陳平清楚,韓信與劉邦之間的矛盾雖然已經激化,但他還不想同劉邦公開衝突。憑功勞,韓信認為劉邦還不至於無情無義到誅殺自己的地步,所以壓根就不會想到劉邦會密謀逮捕他。因而盡管心存疑忌,還是依照禮儀迎接劉邦。陳平的方案獲得成功,消除了劉邦的一大心腹之患。劉邦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到洛陽之後,立即封陳平為戶牖侯,以酬賞他的運籌帷幄之功。陳平故意辭謝說:“此非臣之功也。”劉邦追問:“吾用先生之謀計,戰勝克敵,非功而何?”陳平回答說:“非魏無知臣安得進?”劉邦恍然大悟,大概也憶起了楚漢戰爭期間他對魏無知與陳平的責難,於是讚揚陳平說:“若子可謂不背本矣!”同時對魏無知進行了酬賞。
公元前200年(漢七年)冬天,以晉陽為根據地的韓王信叛漢降匈奴,引匈奴騎兵南下劫掠,北部邊境,烽煙四起。劉邦率三十萬大軍北征,期望一戰解除邊患。陳平隨行,襄讚軍務。由於戰略決策的失誤,孤軍深入,劉邦所統帥的漢軍在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陷入匈奴騎兵的包圍。一連七晝夜,人馬不得食,士卒凍餒死亡甚眾。又是陳平出奇計,買通了匈奴的閼氏,才使劉邦得以突圍而出。劉邦一行南返洛陽,途中經過曲逆(今河北完縣東)時,對該縣的富庶大加讚賞:“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為了酬賞陳平使自己平城脫險的功勞,就改封他為曲逆侯,食邑五千戶,實際上是全縣的戶數。此後,陳平又以護軍中尉的官職,隨劉邦參加了討平陳稀、英布等的戰鬥。“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總之,陳平在西漢建國後,取代張良,成為劉邦身邊的主要謀臣,在劉邦指揮的戰爭中,幾乎每役必與,發揮了別人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從公元前206年陳平離開項羽投奔劉邦,至公元前195年劉邦壽終正寢,十多年的時間內,陳平一直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在楚漢戰爭,消滅異姓諸侯王的鬥爭和反擊匈奴的戰爭中,頻出奇計,屢建奇功。陳平與張良一樣,雖然不能親赴前線衝鋒陷陣,但卻以自己的老謀深算發揮別人無可替代的作用:或使劉邦擺脫困厄,變不利為有利;或使劉邦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成功;或兵不血刃,取得比大規模流血還要大的勝利。在這十多年的艱難曆程中,陳平非凡的才智,絕對的忠貞,經曆了不同尋常的考驗,因而獲得了劉邦的極大信任,被視為可以托六尺之孤的忠臣,漢皇朝的重要支柱。
公元前195年(漢十二年)十一月,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後帶病返回長安。不久,又得到燕王盧綰反叛的消息,於是立即命令樊噲率兵進擊。然而,樊噲剛剛率軍離開長安,就有人在劉邦麵前進讒言詆毀他。病中的劉邦勃然大怒,立即命令陳平與周勃急馳至樊噲軍中,將樊噲就地斬首,由周勃接替指揮權。二人受詔上路之後,明白這是一項非常棘手的任務,況且處在劉邦病情嚴重的時刻,決不能等閑視之。於是計議說:“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後妹呂媭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二人的考慮是周密的,他們采取的矛盾上交的辦法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二人來到前線,一麵將樊噲囚送長安,一麵以周勃代統其眾迅速平定了燕地的叛亂。陳平在返回長安複命的路上得到了劉邦的死訊,深恐呂後和樊噲妻子呂媭遷怒於他,立即決定先返長安,以便向呂後姊妹作出解釋。但途中卻接到使者專門傳達的呂後之命,要陳平與灌嬰一起屯兵滎陽。陳平接受詔書以後,思之再三,決定不去滎陽赴任,而是先回長安。陳平回到長安以後,連家門也未進,就奔到劉邦的靈前痛哭不止。同時向呂後複命,詳細說明奉劉邦之命處理樊噲事件的經過,以求得到呂後的諒解。呂後看到陳平在劉邦靈前如喪考妣的樣子,同時也感到他處理樊噲之事也比較得體,就沒有怪罪他,隻是要他回家休息。陳平怕呂媭及其親信乘自己不在時向呂後進讒言,堅決請求留在宮中為劉邦的喪事服務。呂後見他態度至誠,言詞懇切,就批準他的要求,同時任命他為郎中令,擔任皇宮的衛戍任務,因而得以不離惠帝和呂後左右。如此一來,呂媭等人的讒言便無從得逞了。不幾天,樊噲被解至長安,呂後當即下令予以赦免,複故爵食邑。從陳平奉劉邦之命處理樊噲問題到返回長安後的一係列活動,突出地表現了他超人的機智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很短的時間內,陳平一次違背劉邦的命令,一次違背呂後的命令,每一次都可能使自己陷於死罪,可是陳平的兩次違抗聖旨,恰恰為自己免禍創造了條件。陳平敢為人所不敢為,正顯示了他的過人之處。
陳平為郎中令六年之久,終日周旋於惠帝呂後之間,進一步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公元前189年(漢惠帝六年),相國曹參病逝。陳平由郎中令晉升為左丞相。安國侯王陵做了右丞相,地位居陳平之上。王陵(?~公元前181年),也是劉邦的同鄉,“始為縣豪”,說明他一定出身於較殷實的人家。劉邦微時“兄事陵”,表明他們是老朋友。後來劉邦發動豐沛起義,投身反秦鬥爭,組織領導了一支強大的隊伍,一直打進鹹陽。與此同時,王陵也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隊伍,同秦軍作戰,屯駐南陽一帶,但一直到楚漢戰爭前夕,他還是獨立活動,既未歸附劉邦,也沒有投奔項羽,項羽分封時,或者由於王陵未歸順於他,或者由於力量太小影響不大,因而什麼封號與地盤也沒有得到。楚漢戰爭開始以後,王陵意識到憑自己手中這一點力量實在難以獨立存在,隻能在楚漢兩大集團之間進行選擇。經過慎重比較後,他毅然選擇了自己的老朋友劉邦。項羽為報複王陵,虜其母親為人質,要挾王陵投誠。王陵母親私送兒子派來的使者,泣日:“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為此,項羽殘忍地烹煮了王陵母親的屍體。王陵之母是一個深明大義的老人,項羽對待她的暴行進一步堅定了王陵歸附劉邦的決心。不過,王陵雖然已經投到劉邦的麾下,但因為他與劉邦的仇人雍齒相友善,再加上長期不願歸屬劉邦,所以沒有馬上受到重用,直到很晚才得到一個安國侯的封號。但是,王陵畢竟是劉邦的同鄉和老朋友,“為人少文任氣,好直言”,具有許多別人不具備的品質。所以劉邦臨終前留下遺言,讓這位“少戇”的老友繼蕭何、曹參之後任漢朝的丞相。王陵任右丞相後二年,即公元前187年(漢惠帝八年),漢惠帝死去。呂後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權力,打算封自己的侄兒為諸侯王。有一次,她在朝堂上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先試探王陵的口氣,王陵絲毫不予通融。他振振有詞地說:“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日:‘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對呂後的要求斷然加以拒絕,使呂後很不高興。呂後轉而試探陳平與周勃,這兩位城府很深的人物知道當時他們自己無力阻止呂後封王諸呂,就順水推舟地迎合說:“高皇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後稱製,欲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他們的話自然贏得了呂後的歡心。王陵知道陳平與周勃講的是違心的話,對他們十分不滿,罷朝以後,就怒形於色地責備二人說:“始與高帝歃血而盟,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後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欲阿意背約,何麵目見高帝於地下乎!”陳平麵對疾言厲色的王陵,並不生氣,十分坦然地說:“於麵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後,君亦不如臣。”陳平明白,在當時的情勢下,封王諸呂已是呂後不可動搖的方針,朝中大臣誰也無力阻止。為了與諸呂進行長期而有效的鬥爭,首先必須保住自己的職位。為此,寧肯暫時迎合呂後而保住權位,也不能正麵抗爭而被趕出朝堂。隻要保住權位,就為以後伺機而起創造了條件。事實證明,陳平當時采取的鬥爭策略是正確的。過於質直的王陵很快被奪去了相權,而遷為有職無權的太傅。王陵決定與呂後對抗到底,“以謝病免”,不接受太傅之職,後來“杜門竟不朝請”,不屑與呂後見麵。最後於公元前181年(呂後七年)憂憤而死。平心麵論,王陵在劉邦的布衣將相群中是個比較一般的人物,其智慧、謀略與功勞較之蕭何、張良、陳平、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遜色多了。不過,王陵雖然較晚才歸附劉邦,但對劉漢皇朝的耿耿忠心卻能一以貫之,毫不動搖。在呂後的淫威麵前,敢於麵折廷爭,毫不掩飾地講出自己的觀點,置生死榮辱於度外,寧肯丟官也不妥協,骨鯁之氣,溢於言表。盡管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王陵顯得過於戇直,但在劉邦的布衣將相群中,能如此者,也隻有王陵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