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罷相之後,呂後晉升陳平為右丞相,同時以自己的親信審食其為左丞相,實際上把持了丞相府的大權。陳平知道,此時必須行韜晦之計,使呂後放鬆對自己的警覺。於是他裝出一副淡於名利,倦於政事的樣子,“為相非治事,日飲醇酒,戲婦女”。這一著果然起了麻痹呂後的作用。雖然呂委多次在呂後麵前以此詆毀陳平;但呂後對此卻由衷地高興,認為陳平是一個毫不可怕的酒色之徒,絲毫不會造成對自己的威脅。有一次,她故意當著呂媭的麵笑嘻嘻地對陳平說:“鄙語日‘兒婦人口不可用’,顧君與我何如耳,無畏呂媭之讒也。”明白無誤地告訴陳平:隻要你一切順著我,富貴利祿可保無虞。不久,呂後就立諸呂為王再次征求陳平意見時,陳平又佯裝同意。通過這些辦法,陳平保住了相位,從而為日後誅殺諸呂創造了條件。在處理同呂後的關係上,陳平顯得圓滑世故,在策略上確比王陵高明。在同呂氏集團的鬥爭中,王陵是一個正氣凜然的失敗者,陳平卻是一個老謀深算、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公元前180年(呂後八年),呂後死去。陳平與周勃一起,團結朝野的擁劉勢力,通過一次軍事政變,一舉誅殺諸呂,迎代王劉恒即皇帝位,從而把漢皇朝導向了一個新的穩定發展的曆史時期。
在策劃和實施誅殺諸呂的過程中,陳平和周勃同樣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所以,在文帝即位以後,他們雙雙被任命為丞相,而陳平居右。此時,陳平感到周勃資格比自己老,功勞比自己高,官職反而比自己低,就決定將右丞相之位讓於周勃。為此,他借故生病不履行職責。文帝對陳平的行動感到奇怪,就詢問原因。陳平坦率地說:“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平;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右丞相讓勃。”文帝接受陳平的要求,晉升周勃為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降為左丞相,位居第二。同時,賞賜陳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戶。過了一段時期,文帝逐漸熟悉了國家政務,經常與朝臣討論有關問題。有一次在朝見群臣的時候,文帝連問周勃:“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周勃皆瞠目結舌不知所對,以致汗流浹背,羞愧難當。當文帝轉而問陳平時,陳平回答“有主者”,並從容解釋說:“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文帝又追問:“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陳平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談:
主臣!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丞相。丞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文帝對陳平的回答十分滿意,因為丞相作為總理朝政、領導百官的國家最高行政長官,他的任務是協助皇帝掌握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和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而不必事事躬親,更不需要對具體部門的工作越俎代庖。下朝以後,慚愧得有點無地自容的周勃責備陳平說:“君獨不素教我對!”陳平笑著說:“君居其位,不知其任也?且陛下即問長安中盜賊數,君欲強對邪?”這次朝對,使周勃知道自己處理國家政務的能力遠不及陳平。於是他自願呈請罷相,讓陳平一人做丞相。此後,陳平一人獨任漢朝丞相直到公元前178年(漢文帝二年)他病逝為止。
在劉邦的布衣將相群中,陳平是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物。他的足智多謀近於張良,但二人卻性格迥異。張良作風謹嚴,思慮周全,凡事三思而後行,因而任何事情都處理得圓滿周到,天衣無縫。所以很少授人以柄,幾乎給人以完人的印象。陳平則豁達大度,不拘小節,善出奇計,敢為人所不為,以權謀私,受諸將金,毫不隱諱。但他大節無虧,智謀超人,能為別人所不能為。雖然周圍物議紛紛,劉邦卻對他愈益信任。陳平與張良一樣,在楚漢戰爭的艱難歲月裏經常追隨劉邦左右,隨時獻計獻策,往往在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上提出正確的建議,協助劉邦做出正確的決策,顯示了高瞻遠矚的卓識,立下了別人無法替代的功勞。但在楚漢戰爭結束,漢皇朝建立以後,張良與陳平的行動卻似乎截然相反了。張良淡於名利,辟穀養生,退隱求全。陳平則依然故我,積極參加了一係列尖銳的政治與軍事鬥爭。他不僅在協助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和同匈奴的鬥爭中“六出奇計”,而且在劉邦死後又曆仕兩朝,最後在誅殺諸呂、保衛劉氏皇統的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晚年位居丞相,全麵執掌了大漢皇朝的朝政,權勢榮華,達於頂點。最後在漢皇朝進入輝煌的“文景之治”時無疾而終。陳平歸漢二十七年,曆仕三朝,對漢皇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千回百轉、波瀾起伏、險象環生的軍事政治鬥爭中,他運籌帷幄,從容不迫,奇計迭出,所謀必中。盡管朝中同僚對他嫉妒怨恨者不乏其人,但誰也動不了他半根毫毛。其根本原因在於,一是他對漢皇朝絕對忠誠,因而從劉邦那裏取得了不可動搖的信任;二是他有著超人的智慧與謀略,使他能夠在看來險峻的小道上如履坦途。他自稱“多陰謀”,城府很深,善於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感情掩飾得不露形跡。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形勢對忠於劉氏皇統的人是不利的。陳平機智圓滑,巧於應付,保住了自己的官位,在呂後的鼻子底下隱蔽下來。但是,陳平的立場又是堅定不移的,自從跟定劉邦以後,他對劉氏皇朝的忠誠從來就沒有動搖過。因為他明白,隻有在劉邦麾下,他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才能得到自己追求的功名利祿。陳平特別善於審時度勢,善於選擇鬥爭時機,在條件成熟時他對呂氏集團的鬥爭顯得堅定而又徹底。陳平是漢初黃老思想的信奉者和黃老政治的忠實推行者,漢初社會生產的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的走向繁榮以及社會生活的逐漸安定,都有他的一份功勞。陳平生當亂世,前後侍奉過魏豹、項羽、劉邦、惠帝、呂後和文帝等六位主人,經曆過極其複雜險惡的政治、軍事、外交和宮廷陰謀的鬥爭,陳平能夠做到履險如夷,生榮死哀,不能不說他得力於黃老之學的謀略和權術。如果說,在曹參身上,人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黃老思想的“無為”的一麵;那麼,在陳平身上,人們更多看到的似乎就是黃老思想的“無不為”的一麵了。司馬遷這樣評價陳平:
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高帝。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及呂後時,事多故矣,然平競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
這應該是同時代人的中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