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漢元年)八月,隨劉邦參加還定三秦的戰鬥,他自己則率一軍平定隴西六縣。接著,隨劉邦東出函穀關進擊楚軍,千裏遠襲,直下彭城。項羽反擊,漢軍敗退。靳歙退保雍丘,進擊反叛的王武,略定梁地。在滎陽東大破楚軍,因功食邑四千二百戶。此後,單獨率一支小部隊與趙軍作戰,取安陽,戰朝歌,下邯鄲,平定諸多郡縣。後還軍敖倉,破楚軍於成皋南。在劉邦率大軍與楚軍對峙於滎陽一線之時,又自率一支漢軍潛入楚軍後方,往來遊擊,不時截斷楚軍供應線。接著,迅速東下,利用楚軍後方空虛的機會,在東至繒、郯(今山東郯城)、下邳(今江蘇邳縣南),南至蘄、竹邑(分別在今安徽宿縣南北),西至濟陽(今河南蘭考北)的廣大地區縱橫馳騁,有力地配合了西線正麵戰場的作戰。垓下之戰方酣之時,他又奉命自率一軍進攻江陵(今屬湖北),生俘不向劉邦臣服的江陵王共尉(共敖之子),平定了南郡。西漢建國以後,靳歙因功被封為信武侯,食邑四千六百戶。公元前201年(漢六年)十二月,他隨劉邦偽遊雲夢,在陳(今河南淮陽)擒楚王韓信。第二年,以騎都尉隨劉邦進擊代地,在平城與韓王信指揮的匈奴騎兵激戰,因功晉升為車騎將軍。公元前197年(漢十年),奉命統帥梁、趙、齊、燕、楚諸國車騎,進擊反叛的代相陳豨,降下曲逆(今河北完縣)。公元前195年(漢十二年),又隨劉邦征伐淮南王英布,因功益封食邑五千三百戶。靳歙一生征戰,《漢書》記載其功績為:斬首九十級,俘虜一百四十二人,單獨破軍十四支,降城五十九座,定郡、國各一,縣三十二,俘虜王、柱國各一人,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三十九人。公元前183年(呂後五年)病逝。
周絏(?~公元前175年),秦朝泗水郡沛縣人。參加豐沛起義。以舍人隨劉邦轉戰南北,“常為參乘”,不離左右。參加了進軍關中的一係列戰役,直至進駐霸上。跟隨劉邦入漢中,至巴蜀。楚漢戰爭期間,他隨劉邦還定三秦,東出函穀關以後,他大部分時間隨劉邦在滎陽一線與楚軍作戰,曾率軍截斷楚軍甬道。漢皇朝建立以後,繼續隨劉邦南征北戰。公元前200年(漢七年)十月,他率軍從平陰(今河南孟津北)渡河北上擊韓王信於襄國(今河北邢台北)。周絏的軍事才幹雖然遠遜於周勃、樊噲、灌嬰等人,但因為他是劉邦的故舊,尤其是因為對劉邦忠心耿耿,“戰有利有不利,終亡離上心”,因而一直得到劉邦的信任,先是被封為信武侯,後更封為蒯城侯,食邑三千三百戶。公元前197年(漢十年)九月,陳稀據代地反叛時,劉邦決定親自統兵討伐。這時候,周絏痛哭流涕地勸劉邦說:“始秦攻破天下,未曾自行,今上常自行,是亡人可使者乎?”一席話說得劉邦十分動情,以為“愛我”。因而賜周絏“人殿門不趨,殺人不死”的特殊待遇,以表彰他的忠心。
以上四人,除酈商、周絏尚可考其籍貫出身之外,其餘二人籍貫出身皆不可考。但從他們質樸無文的情況看,這些人大概都沒有顯赫的家世,也都是由布衣而為將相。在漢初的布衣將相群中,他們的功勳雖算不上卓著,也大都未擔任行政官員,基本上無政績可言,但對劉邦的忠誠卻是共同的。所以,他們自始至終都受到劉邦及後繼當國者的重視和信任,其結局也都得以善終。
在漢初的布衣將相群中,還有一班文臣,除蕭何、張良、陳平等顯赫人物外,還有張蒼、周昌、趙堯、任敖、申屠嘉等人,他們出身不一,經曆各異,性格迥殊,但又有明顯的共同點:都對漢皇朝忠貞不二,最後都位列三公,對漢初政治都從不同方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的活動與事功,展現了漢初布衣將相之局的另一個輝煌的側麵。
張蒼(?~公元前152年),秦朝陳留郡陽武(今河南原陽南)人。他大概出身於比較富裕的家庭,因而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博覽群書,尤精於律曆。秦朝時為禦史,“主柱下方書”,“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後因觸犯秦朝法律,秘密逃回了故鄉。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劉邦進軍關中路經陽武時,張蒼前來投奔。大軍進至南陽時,他“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遂從劉邦入關至鹹陽,楚漢戰爭期間,張蒼先是任常山郡(今河北石家莊為中心的冀西地區)守,從韓信進擊趙國,所部生俘陳餘。後曆任代國相、趙國相。公元前202年(漢五年)七月,因隨劉邦進擊燕王臧荼有功,被封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戶。西漢建國後,張蒼為計相,以列侯的資格任職丞相府,主管郡國上計事務。公元前196年(漢十一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劉邦在率兵平叛的同時,封皇子劉長為淮南王以取代英布的位子,張蒼轉任淮南相,輔佐劉長達十四年之久。公元前183年(呂後五年)晉升為漢中央的禦史大夫。公元前180年(呂後八年)呂後死去,張蒼參與周勃、陳平等策劃的誅殺諸呂的密謀,擁立漢文帝劉恒繼位。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他代灌嬰為丞相。張蒼在漢初布衣將相群中,是一個最有學問的人物。“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他為漢皇朝製定律曆,因為劉邦是在公元前206年十月進至霸上,漢曆也仍襲用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張蒼還根據當時流行的五德之運,推定漢皇朝亦當水德,與秦皇朝同屬一德,因而旗幟服色應尚黑如故。此外,他還主持製定了漢皇朝的聲律,並“比定律令”,以及“百工,天下作程品”,即規定了各種器物的標準、尺寸等。
十多年後,魯人公孫臣上書漢文帝,認為漢朝當屬土德,必須改正朔,易服色,以示與秦朝的區別。文帝將公孫臣的上書交張蒼議處,張蒼認為該上書與己意不合,於是壓下不辦。後來,在成紀(今甘肅通渭東)發現黃龍,報告朝廷,漢文帝感到公孫臣的上書頗有道理,於是任命他為博士,負責製定適應土德的新曆法。此後,張蒼逐漸失去了漢文帝的信任,隻得“謝病稱老”,辭官家居了。五德終始說創始於戰國時代的齊國鄒衍,他認為土、木、金、火、水五德相克,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循環不已。曆代皇朝各占一德,每一皇朝興起時克服代表前一德的皇朝,衰落時被代表後一德的皇朝取代。每一德興盛時,天必顯現某種征兆以示下民。代表該德而興的帝王便依天的示意,製定符合該德性質的政事、服色等製度。據《呂氏春秋·應同》記載,黃帝、夏、商、周依次為土、木、金、火各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水德製度。依此類推,漢朝應當土德。張蒼認為漢朝與秦朝同屬一德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當然,五德終始說本身體現的是一種曆史循環論和宿命論,是非科學,的。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張蒼的推定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他對王陵的救命之恩永誌不忘,“常父事王陵,陵死後,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後敢歸家”。另外,張蒼與其他布衣將相不同,他為官不夠廉潔,曾推薦與之關係密切的人為中候官,互相勾結,“大為奸利”,受到漢文帝的嚴厲譴責。他在生活上又奢侈享樂,極盡聲色滋味,“妻妾以百數”。晚年牙齒脫盡,完全靠人乳為生,活了一百多歲。由於張蒼在秦朝時做過禦史,對政治、法律、曆法、音律等各種製度比較熟悉,曾“著書十八篇,言陰陽律曆事”,因而為漢初各種製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周昌(?~公元前193年),秦朝泗水郡沛縣人。他與從兄周苛在秦朝末年同任泗水郡的卒史。由此推斷,他們的家境大概近似劉邦。劉邦舉行豐沛起義後,首先擊破了秦泗水郡守監的圍剿。這時,周昌兄弟明白秦皇朝的大勢已去,於是毅然投奔劉邦的起義軍。劉邦任命周昌為職誌,即掌旗官,任命周苛為帳下賓客,隨軍服務。
二人跟劉邦轉戰南北,一直到入關破秦。劉邦做漢王時,周苛任禦史大夫,周昌為中尉。公元前204年(漢三年)六月,周苛奉命據守滎陽,被楚軍破城後生俘,他寧死不降,大罵項羽,被項羽烹殺。周昌被晉升為禦史大夫,繼續隨劉邦同楚軍作戰。公元前201年(漢六年),他與曹參、蕭何等一起受封,為汾陰侯。周昌孔武有力,為官清廉,直言敢諫。有一次,他入宮奏事,見劉邦正擁抱著戚姬取樂。一氣之下,掉頭就走。劉邦起身將他追回,猛力按倒在地,騎到他的脖子上,嬉笑著大聲問周昌:“我何如主也?”周昌對劉邦失君臣之禮的惡作劇十分氣憤,就毫不客氣地回答說:“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一句話反倒把劉邦逗樂了。由於周昌直言無忌,不講情麵,劉邦也怕他三分。後來,劉邦聽了戚夫人的話,打算廢掉劉盈的太子地位,更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大臣們都認為劉邦此舉為下策,紛紛前去勸諫。周昌更是堅決反對。他在朝堂上當著劉邦的麵據理為爭,寸步不讓。周昌本來有點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正值盛怒,說話越發顯得結結巴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劉邦笑著答應了。藏在東廂密探消息的呂後,在周昌走出殿門時,跪下來向他致謝:“微君,太子幾廢。”後來,經過張良等人的努力,劉邦雖然打消了更立太子的念頭,但對自己死後戚姬和兒子劉如意的安危卻有興衝衝,深恐呂後對他們進行迫害。經趙堯建議,劉邦決定任命周昌為趙相國,讓他作愛姬和已封為趙王的劉如意的保護人。於是召見周昌謂日:“吾欲固煩公,公強為我相趙王。”周昌知道這是劉邦死前的囑托,十分悲傷,泣不成聲地說:“臣初起從陛下,陛下獨奈何中道而棄之於諸侯乎?”劉邦知道如此任命對周昌是一種貶抑,有點過意不去。就安慰他說:“吾極知其左遷,然吾私憂趙王,念非公無可者。公不得已強行!”於是徙禦史大夫周呂為趙相。劉邦滿以為如此安排,就可保愛姬愛子無虞了。然而,在專製帝王的淫威麵前,周昌作為諍臣的力量畢竟是十分微弱的。公元前195年(漢十二年)四月,劉邦一死,呂後立即遣使召趙王來長安。周昌知道呂後此舉潛藏殺機,就讓趙王以生病為名拒絕應召。使者往返三次,周昌也拒之三次。他對使者說:“高帝屬臣趙王,王年少,竊聞太後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疾,不能奉詔。”呂後對周昌公然違抗聖命憤怒異常,就先召周昌至長安,罵道:“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趙王何?”接著,呂後又召回趙王,將戚姬與趙王先後殺害。盡管周昌竭盡全力保護戚夫人和趙王如意,但最終仍未能阻止呂後對他們的殘酷殺害。周昌深感有負於劉邦的重托,對呂後的行徑十分氣憤。可是,作為一個忠貞之臣,他實在沒有多少辦法同呂後的淫威抗爭,隻能以“謝病不朝”表示自己無言的抗議。此後,周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於公元前193年(漢惠帝二年)死去。周昌在戰爭年代並未立下顯著的功勳,他之獲得侯爵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從兄周苛的壯烈犧牲有關。他的政治生涯中最出色的地方是建國後在廢立太子問題上的表現。周昌是一個忠正質直的循吏的典型。盡管他敢於在國君麵前疾言厲色,以死抗爭,有時甚至搞得劉邦都下不來台,但是,由於他的出發點並非追求個人的富貴利祿,而是維護漢皇朝的長治久安,所以劉邦對他的信任幾乎是絕對的。他的反對劉邦改易太子和後來的竭盡全力保護劉如意,表麵上看似乎很矛盾,實際上都顯示了他對劉邦及漢皇朝的無比忠誠。在他身上,體現了漢初布衣將相群中絕大部分人力圖使漢皇朝穩定發展的美好願望。
趙堯,史佚其籍貫與家世。從他在西漢建國前已經因軍功獲得食邑的情況看,他最遲在楚漢戰爭期間已參加了劉邦的隊伍。西漢建國以後,他擔任符璽禦史,成為禦史大夫周昌的屬吏。當時,他雖然還很年輕,但已經表現出敏銳的眼光和傑出的才幹。一個任方與縣令的趙國人對周昌說:“君之史趙堯,年雖少,然奇才也,君必異之,是且代君之位。”周昌聽了,不以為然地搖搖頭,笑著說:“堯年少,刀筆吏耳,何能至是乎!”過了不久,趙堯在宮中侍候劉邦,見劉邦鬱鬱不樂,獨自悲歌,群臣皆不知所以然。此時,隻有趙堯猜透了劉邦的心事,於是悄悄地問他:“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郤乎?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劉邦見趙堯猜中了自己的心事,就問他計將安出。趙堯說,必須為趙王選擇一個正直威嚴、赤膽忠心,為呂後、太子和群臣敬畏的人做王國相方可,並指出,朝中官員中隻有周昌是最合適的人選:“禦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後、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獨昌可。”劉邦十分欣賞趙堯的見解,在任命周昌為趙國相之後,晉升趙堯為禦史大夫,使他年紀輕輕就登上了這個重要的官位。趙堯推薦周昌做趙國相,既投合了劉邦的心願,又得到了周昌空出來的官位,可謂一箭雙雕,其聰明才智、城府胸襟,令周圍的臣僚們刮目相看。此後不久,趙堯隨劉邦討伐反叛的代相陳豨,因功被封為江邑侯。惠帝在位的時候,他一直擔任禦史大夫的官職。公元前187年(呂後元年),呂後怒其曾為劉邦出謀劃策保護戚姬和趙王如意之事,立即將他免職。大概從此以後,趙堯再沒有複出做官。估計他死於呂後當政時期。
呂後罷免趙堯的禦史大夫後,任命任敖擔任此職。任敖(?~公元前178年),秦朝泗水郡沛縣人。年輕時為沛縣獄吏,與劉邦的關係非常密切。有一次,劉邦因犯法逃亡,沛縣一獄吏將呂後逮捕並加以虐待,任敖憤怒地將該獄吏擊傷。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九月,他參加了劉邦領導的豐沛起義,以禦史之官屯守豐邑達二年之久,保衛劉邦的家人。楚漢戰爭期間,他先是隨劉邦同楚軍作戰,不久,又被任命為上黨(今山西長治地區)郡守,直至西漢建國以後仍然擔任此官,前後達十多年之久。公元前196年(漢十一年)九月,代相陳稀率叛軍南下,任敖堅守上黨,挫敗了叛軍的多次進攻,因功被封為廣阿侯,食邑一千八百戶。呂後當國時,他曾代趙堯做了三年禦史大夫。免職後大概以其封邑的收入優遊歲月。公元前180年(呂後八年)呂後死去,任敖參與了周勃、陳平等誅殺呂氏集團的謀劃,為劉氏皇朝立下最後一樁功勞。公元前178年(漢文帝二年)卒。
申屠嘉(?~公元前155年),秦朝碭郡梁(今河南開封)人。最遲在楚漢戰爭時期已加入劉邦的部隊。他勇健有力,“材官蹶張”,即能以腳蹋強弩使之張開。隨劉邦與楚軍作戰,因功升為隊率。西漢建國後大概還在軍中服務。公元前195年(漢十二年)四月,隨劉邦參加征伐英布的戰鬥,因功晉升為都尉。孝惠當國時升任淮陽(今屬河南)太守。漢文帝繼位後,對二千石以上劉邦時期的功臣普加褒獎,賅爵關內侯。其時食邑者二十四人,獨申屠嘉食邑五百戶,顯然受到特別垂青。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十六年),晉升為禦史大夫。公元前162年(漢文帝後元二年)八月,張蒼免相。本來,文帝對丞相人選屬意於皇後弟竇廣國。但因“恐天下以吾私廣國”,再三斟酌,沒有任命他為丞相。文帝曆數群臣,曾跟隨劉邦南征北戰者已寥寥無幾,隻有申屠嘉還健在,所以丞相的位子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同時封為故安侯。申屠嘉為官正直清廉,“門不受私謁”。當時太中大夫鄧通為文帝的寵臣,“賞賜累巨萬”。他還利用職權大肆鑄錢,以致“吳(吳王劉濞)鄧之錢遍天下”。鄧通官位雖不過千石,但依仗文帝的寵信,時常在朝廷怠慢無禮,一次申屠嘉入朝,鄧通居然位居丞相上首。申屠嘉看在眼裏,十分生氣,對文帝說:“陛下愛幸臣,則富貴之,至於朝廷之禮不可不肅!”申屠嘉罷朝後,立即派官員召鄧通詣丞相府,對他嚴厲斥責說:“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吏今行斬之!”將鄧通嚇得叩頭出血。賴文帝及時派使者來召,幸免一死。申屠嘉敢於當麵羞辱文帝的寵臣,說明他沒有一般封建臣子那樣的奴顏媚骨。他為丞相五年,文帝死去,景帝繼位。景帝寵臣晁錯為內史,“貴幸用事,諸法令多所請變更”,與申屠嘉發生激烈的衝突和權力之爭。申屠嘉抓住晁錯改住宅之門南出太上皇廟壖垣的過錯,奏請皇帝嚴加懲處。不料晁錯聞信後,連夜入宮,先行自首,景帝為晁錯辯護,對申屠嘉的奏請不予理睬。申屠嘉罷朝,謂長史日:“吾悔不先斬錯,乃先請之,為錯所賣。”他感到自己身為丞相而不被重用和信任,十分憤懣,嘔血而死。申屠嘉作為承平時期的丞相看來沒有大的作為,行政才幹與應變能力也是一般化,所以司馬遷雖然推崇他“剛毅守節”,但也認為他“無學術,殆與蕭、曹、陳平異矣”。
以上五人,雖然都在劉邦創業之時人仕,最後也都位至三公,但除張蒼外,其餘四個人既無輝煌的戰功,又無太大的政治上的建樹,較之蕭何、張良、曹參、周勃、陳平等就差得很遠了。盡管如此,並不妨礙他們作為漢皇朝的忠臣而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