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即位之後,看到已經因為常年的戰亂,人們生活十分困苦,十分心痛。於是為了讓國家能夠盡快地發展起來,他采取一係列的措施來恢複和發展生產,這些措施就包括一些輕徭薄賦的政策。其中著名的《漢書·食貨誌》就有相關記載說:
天下既已平定,而人民卻因戰亂而毫無積蓄了。建國之初,上至天子,乘車的四馬也難以配齊相同的毛色;而將相,有的甚至乘坐牛車。麵對社會經濟的凋敝,漢高帝決定廢除秦朝苛法,使法律簡明而寬緩;減輕田租,收取1/15的賦稅;根據官府及官吏的開支費用,向人民征收賦稅。上至天子下至封君,均以山林川澤以及市租、湯沐邑的收入作為“私奉養”,不再從國庫中領取經費;從各地運至京師供應各官府的粟米,每年不超過10萬石。
上述輕徭薄賦政策,對減輕漢初人民負擔、恢複和發展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在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的過程中,曾出現了地方長官和諸侯向人民多收賦稅用來向宮廷進獻的問題,進獻章程又不完善。這一問題的出現,引起了漢高帝的極度重視。為此,他特地發出詔書,糾正偏差,製定出相應的法規。
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所發布的這道詔書說:
國家一向以減輕賦斂為當務之急,然而至今尚無有完備的章程與法規,郡縣長吏有的多收賦稅向宮廷奉獻,而各諸侯王向宮廷的獻物又多於郡縣,百姓以此為疾苦,甚不可取。今令各諸侯王、徹侯以每年十月入都城朝見獻物;各郡縣按人口數計算上獻費用,每人每年按63錢交納,作為上獻的費用。
按雲夢出土的秦朝法律文書,百姓欠官府債務,如果用服役償還,每人每天的工錢是8錢。以此計算,每人每年交納的63錢口賦(人頭稅),僅合8天的工錢。
詔書中所談到的“獻費”,是諸侯王、徹侯及地方官獻給皇帝的,起初沒有定數,所以官吏為討好皇帝,便多向人民征稅作為獻費,致使人民不堪忍受。因而,漢高帝及時發出了這道詔書。
為增加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漢高帝除了頒發免奴婢為庶人的法律外,還采取了鼓勵增殖人口的政策。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正月,下令凡“民產子”,可免除二年的徭役。
為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防止大工商業者特別是投機商人以投機倒把、囤積居奇手段侵犯農民的利益,漢高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於漢高帝八年三月頒布法令,不準商人穿絲織品和細葛製作的衣服,不得攜帶兵器,不得乘車騎馬,不得做官,向他們加倍征收人頭稅,為商人另立戶籍稱為“市籍”從政治上和社會地位上對商人實行限製,對漢初農業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劉邦以武力奪取天下,對儒生和儒家經典一向持輕蔑的態度,動輒罵儒生為“豎儒”,常常說治天下哪裏用得著“腐儒”。然而,在劉邦的手下還是有一些儒生的,有些人還為協助治理國家做了不少大事,楚人陸賈便是其中的一位。
陸賈隨從劉邦定天下,以能言善辯而有名。漢帝國建立後,陸賈奉命出使南越,使南越王趙佗向漢皇帝稱臣。漢高帝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在皇帝左右掌管議論。
陸賈經常在劉邦麵前稱道《詩》、《書》,以為治理國家時用得著。一次,劉邦聽得不耐煩了,開口罵道:“你老子的天下是從馬背上得來的,哪裏用得著《詩》、《書》?”
“在馬背上取得天下,難道還可以在馬背上治理天下嗎?況且成湯、武王都是以武力奪取天下,而後順應形勢用文治來維護天下,文武並用,這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啊。當年吳王夫差、晉卿智伯因窮兵黷武而亡;秦朝任用嚴刑苛法而不知改變,終於覆滅。假使秦統一天下以後,施行仁義,效法前代聖王,陛下怎能取得秦朝天下而有之?”
陸賈的一通反問,使劉邦自感理虧,臉上現出不大高興而又慚愧的表情。於是,劉邦對陸賈說:“那你就為我寫出秦朝為什麼會失去天下、我為什麼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同時談論古代各國成功失敗的史事。”
陸賈受命之後,粗略地論述了古往今來國家存亡的征兆和跡象。每寫完一篇就上奏給劉邦,劉邦閱後無不稱讚,左右的人都高呼萬歲。陸賈一共寫了12篇總結曆史上統治經驗的文章,“號其書日《新語》。”
《新語》一書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指出:“秦以刑罰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禍;以趙高、李斯為杖,故有傾仆跌傷之禍。”(《輔政》)又說:“夫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秦始皇帝設為車裂之誅……事逾煩,天下愈亂;法愈滋,而賊愈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無為》)總之,陸賈認為秦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刑罰太重,“武”的一手用的太過,因而主張用“文”與“武”兩手,把教化(勸善)與法令(誅惡)結合起來,實行無為而治,用文治來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