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讚陸賈《新語》,表明陸賈的理論對劉邦以及漢初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理論、製定並實行黃老政治確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漢高帝注重從秦王朝的短命而亡中吸取經驗教訓,既有正麵的積極作用,也有負麵的嚴重後果。所謂“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大封同姓諸侯王,便是漢高帝以秦為鑒時所走入的誤區。
是郡縣天下,還是分封諸侯王國?自秦統一六國以來,一直爭論了幹餘年之久。秦帝國建國後,朝廷上曾發生兩次大的爭論,都是由於這個問題引起的。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丞相王綰等大臣向秦始皇說:“諸侯剛剛被消滅,燕、齊、楚地處偏遠,不設置諸侯王,無以鎮撫這些地區。請立皇子們為諸侯王,唯聖上定奪恩準。”秦始皇把這個問題交群臣到朝廷上討論,群臣都認為分封諸侯王有利於國家,唯有廷尉李斯持有異議。《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李斯說: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之,甚足易製。天下無異議,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秦始皇讚同李斯的意見,他說: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於是,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沒有分封諸侯王。
時隔8年之後,秦始皇在鹹陽宮置酒設宴,仆射周青臣向秦始皇歌功頌德,其中談到了“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同上)這時,博士淳於越出來反對說: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這時,已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對說:
“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接著,李斯提出了焚燒《詩》、《書》的主張,秦始皇批準和下達了《焚書令》。
漢高帝平定天下後,總結秦亡的教訓,認為秦始皇“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無尺土藩翼之衛。陳、吳奮其白挺,劉、項隨而斃之。”《漢書》作者認為:“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自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可見,漢高帝分封同姓諸侯王所依據的理論,與當年秦丞相王綰、博士淳於越的論調如出一轍,並沒有什麼新的貨色。而漢高帝因襲這一理論把它付諸實踐,完全在於他錯誤地總結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
不容否認,秦王朝沒有分封諸侯王。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1日貴族勢力確實乘勢而起,起兵反秦。然而,導致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是秦帝國的暴政;首倡起義的,是戍卒陳勝、吳廣;義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出身平民的劉邦所率領的隊伍,其他如黥布、彭越等人,不是刑徒,便是“群盜”的小頭目;出身於六國舊貴族而且頗具實力的,惟有項梁、項籍所率領的隊伍,其他的六國之後不過是乘勢起兵而已。六國1日貴族勢力在滅亡秦帝國的反秦鬥爭中並非是主力,他們所起的作用不過是推波助瀾。
可見,引起秦末農民大起義是秦朝暴政,推翻秦帝國的是農民起義大軍,農民大起義的主要領袖人物是劉邦與項羽;六國宗室的後代雖然也有人參加了農民大起義,也往往擁有“王”的名號,被稱為諸侯,但不是滅亡秦朝的主要力量。
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所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有:
荊王劉賈。劉賈出於劉氏宗族,但不知他屬於宗族中的哪一支。他隨從劉邦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漢高帝以淮東原東陽郡、鄣郡、吳郡的50縣封為荊王。都於吳(今江蘇蘇州市)。
楚王劉交。劉交是漢高帝的同母幼弟,漢高帝以薛郡、東海、彭城的36縣封為楚王,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代王劉仲。劉仲是漢高帝的二哥,高帝以雲中郡、雁門郡、代郡的53縣封為代王。
齊王劉肥。劉肥是漢高帝的庶長子,母親曹氏,是高帝的“外婦”(非正式夫妻關係),高帝以醼東、醼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等73縣封為齊王。
漢高帝十一年,黥布發生叛亂,叛軍殺死了荊王劉賈。在高帝十二年時,將高帝兄劉仲的兒子劉濞立為吳王,將劉賈的封地賜予他。經過諸侯的劃分,全國有近2/3的土地均為諸侯王國所有,中央政府隻管轄15個郡而已,而且在這僅有的15郡中,還包含有列侯、公主的食邑在內。諸侯王國儼然成為了與國家中央權力相抗衡的勢力。為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