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信反叛
韓王韓信本是韓襄王的庶孫,反秦戰爭時,沛公率兵進攻陽城,使令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攻占原韓國領地,收得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統率韓軍跟隨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與楚王韓信同姓名,實為二人。)隨從漢王入漢中,並對漢王說:“項王所封的諸將為王,都離家鄉很近,而惟獨大王遠居此處偏僻之地,這是降職呢。大王的士卒都是來自山東,日夜盼望著返回家鄉。趁著士卒們年輕力壯、銳氣正盛的時候向東進軍,可以爭奪天下。”
漢王還定三秦後,許諾立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國太尉,率兵攻占韓國故地。項羽分封韓成為韓王,但不令他到封國稱王,更封為穰侯又隨即殺死韓成。項羽聞知漢王派韓信攻占韓地,便立鄭昌為韓王,抵拒漢軍。在韓信攻擊下,鄭昌投降,漢王立韓信為韓王,韓信經常隨從漢王與楚軍作戰。漢王三年,韓王信、周苛等人守滎陽,被楚軍擊敗,韓王信降楚。不久,韓信逃亡,又歸附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隨從漢軍擊敗項羽。漢高帝五年,剖符封韓信為韓王,稱王於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
漢高帝六年春,高帝認為韓王信有雄才武略,封地北麵緊靠鞏縣、洛陽,南麵逼近宛縣、葉縣,東麵是淮陽,是天下駐紮強兵的戰略要地。為防止韓王信日後稱雄,便詔令韓王信遷徙到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以北,防禦胡人入侵,以晉陽為都。韓王信請求以馬邑(今山西朔縣)為都,得到漢高帝的準許。
同年秋天,匈奴首領冒頓單於率大軍重重包圍韓王信,韓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那裏謀求和解。當漢高帝派兵救援韓王信時,對韓王信多次派使者去匈奴有所懷疑,認為他對漢帝國懷有二心,派人指責韓王信。韓王信害怕被誅殺,因而與匈奴約定共同進攻漢朝,舉兵叛變,率領馬邑的兵馬投降匈奴,攻太原郡,抵達晉陽。
漢高帝七年冬,高帝率大軍親自出征,在銅鑞(今山西沁縣南)大敗韓信的軍隊,部將王喜被斬殺,韓王信逃亡到匈奴那裏。
漢高帝十一年春,韓王信與匈奴的騎兵一道入侵並進駐參合(今山西陽高縣南)抵拒漢軍。漢朝派將軍柴武率兵攻擊,柴武寫信給韓信說:
“陛下寬厚仁慈,諸侯雖有叛變逃亡的,隻要能夠回歸,無不立即恢複原來的爵位和名號,從不誅殺。這些都是大王所知道的。如今大王因兵敗逃亡到胡人那裏,這不算是有什麼大罪,望能急速地自動回來!”
韓王信自知難以得到漢高帝的寬恕,便回報說:
“陛下提拔我,從平民百姓到南麵稱孤為王,這是我的幸運。滎陽大戰時,我不能以身殉職,成為項羽的俘虜,這是第一條罪狀。待到敵寇進攻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率眾投降,這是第二罪狀。如今反而為敵寇統率軍隊,與將軍交戰,爭早晚難何的性命,這是第三罪狀。春秋時期越國大夫文種和範蠡為越國立有大功,沒有一條罪狀,卻非死即逃。我對陛下有三條罪狀,卻想要活在世上,這就是伍子胥在吳國遭受誅殺的原因啊。如今我逃亡藏身於山穀之間,早晚乞求於蠻夷。我思念歸鄉的心情,猶如癱瘓的人不忘起身行走、雙目失明的人不忘睜眼睛觀看一樣,然而形勢不允許呀!”
於是,韓王信就率領著自己的士兵與柴武在參合這個地方進行了交戰,後來,因為戰敗被柴將軍斬首。一代將領韓信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柴武為漢高帝消除了又一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