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料想,這種形勢如不是天下的聖人賢者,便不能平息這天下的禍亂。當今兩位君主的命運都懸在您的手裏,您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我甘願披肝瀝膽,向您敬獻愚計,擔心的是您不能采用啊。如果真能聽用我的計策,莫如使雙方都不受到損害,使他們同時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這種形勢下,誰也不敢首先動手。以你的賢能聖德,又擁有眾多的甲兵,占據著齊地,迫使燕、趙二國服從自己,順應著百姓的願望,向西製止楚漢相爭,為天下百姓請命,天下百姓必定聞風而奔走相告,群起響應,誰敢不聽從!然後分割大國,削弱強國,用來分封諸侯。諸侯既已樹立,天下服從而聽命,歸功德於齊國。據有齊國的故地,占有膠河、泗水,用恩德來安撫諸侯,謙恭有禮,如此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朝拜於齊國了。我聽說上天所賜予的,如果不取來受用,反而會遭到懲罰;時機到來了,如果不采取行動,反而會遭受禍殃。希望您能深思熟慮這一問題。
韓信聽罷蒯通的一番高論,對蒯通說:
“漢王待我很優厚,把他自己的車給我乘坐,把自己的衣服給我穿,將自己的食物給我享用。我聽說:乘坐別人的車就要替人家承擔患難,穿戴別人的衣服就要替人家分擔憂慮,食用別人的飯食就要為人家的事業而死,難道可以為圖謀私利而背棄道義嗎?”
蒯通見韓信被漢王的小恩小惠所籠絡,便進一步勸解說:
“您自以為要好好地對待漢王,想要建立萬世不朽的功業,我私下以為這就錯了。當常山王張耳、成安君陳餘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相互間原為生死之交。後來因為張襶、陳澤的事發生分歧,二人結下怨仇。常山王反叛項羽,捧著項嬰的頭逃跑,歸附於漢王。漢王借給常山王兵力令他與韓信一道向東進攻,終於將成安君陳餘殺死在躘水之南,使陳餘頭與腳分家,被天下人所恥笑。這兩個人當初是天下最要好的朋友,然而最終卻彼此仇殺,這是什麼緣故?禍患就在於貪欲多而人心難測啊。如今您想要以忠信深交於漢王,但必定不能趕上張耳、陳餘當初的交情深厚吧,而所涉及到的事情和利害卻要比張襶、陳澤大得多。所以我以為您一定認為漢王不會危害於您,那就錯了。大夫種、範蠡使瀕臨危亡的越國得以保存下來,越王勾踐因此而稱霸於諸侯。功成名就之後,二人不是被殺而死,便是逃亡他鄉。這就是所說的野獸既已被打盡,獵狗就要被烹食了。從交友來說,您與漢王比不上張耳與陳餘;從忠信來說,您與漢王比不上大夫文種、範蠡對越王勾踐的一片赤誠之心。這兩個人的下場,足可以供您借鑒的了。願您能深思熟慮這一問題。況且,我聽說勇敢和謀略使君主感到震驚的,則自身危險;功勞冠於天下的,則無法封賞。請允許我談一下大王的功績和謀略:您東渡黃河,俘虜魏王,生擒夏說,率兵攻下井陘口要塞,誅殺成安君陳餘,攻占趙國土地,威脅燕國,平定齊地,在濰水擊潰楚國的20萬大軍,東麵殺死楚國大將龍且,西麵向漢王報捷,這就是功勞之大,天下無有第二個人能比得上;而謀略之高,當世沒有第二個人能超出於您。如今您擁有令君主感到震驚的威勢,持有無法對您進行封賞的功勞,歸附於楚,楚人不敢相信;歸附於漢,漢人感到震恐,您想要持有這樣的威勢與功勞到哪裏去安身呢?您處於臣子的地位卻擁有使君主震動的威勢,名聲高於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您而感到危險啊。”
蒯通的這番議論,使韓信感到陣陣心寒,覺得一時無法明確向蒯通表態,便向蒯通辭謝說:“先生暫且不要再講下去了,我將考慮這件事情。”
蒯通深知韓信在軍事上的英勇果斷,才能蓋世;但在人事上卻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很難在這個問題上下定決心。幾天過後,蒯通又向韓信進言,敦促他當機立斷,切莫錯過良機。
蒯通說:“善於聽取意見,可以得知事物的征兆;能夠計謀思考,可以把握事物的時機。不善於聽取意見和計謀思考而又能長久安然無事,那是很少見的。善於聽取意見而很少失誤的人,難以用閑言碎語去惑亂他;善於計謀而不本末倒置的人,難以用花言巧語去擾亂他。甘心為他人做養馬差事的人,就會失去取得君權的機會;留戀微薄俸祿的人,必然得不到卿相的職位。所以說智者在於能夠決斷,而猶豫不決則是事情的禍害。在細小的事情上用盡心思,就會在大事上有所遺失。智慧足以洞察事物,但決定了又不敢果斷地去實行,這就是百事的禍害根源。所以說,猛虎的猶豫不決,不如黃蜂、蠍子的敢於放刺;駿馬的踟躕不前,不如劣馬的慢步行走;勇士的猶豫不決,不如庸夫的必定要達到自己的目標。雖然有舜、禹那樣的智慧,但是閉口不言,不如聾啞人的手勢比劃。這些都是說貴在采取行動。功業都是難於有成而易於失敗,時機總是難於得到而易於失去。時機啊時機,失去了就不會再來,願您仔細地考慮這一問題。”
韓信仍然是不忍心背叛漢王,又以為自己的功勞很多,漢王終究不會奪去他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蒯通見自己的計謀不被采納,為了日後免受禍患,便裝病做了巫師。
隨後,在垓下之戰中因為有了韓信的參加,劉邦獲得了勝利。但是項羽一死,韓信就被剝奪了兵權,並被遷徙為楚王。但是,即便是這樣韓信依然沒有覺悟,還在幻想著提著鍾離昧的人頭見皇帝,會換來自己的安然無事。知道被打入牢中,這個大將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