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對於張良的隱退曾有所評論,因文字並非難讀,為保持原文韻昧,故將原文抄錄如下: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鬆子遊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陰誅夷,蕭何係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在劉邦的遺囑中,營參被列為漢王朝相國的第一接班人。除異姓諸侯外,在劉邦部下的眾將領中,曹參“身被七十餘創,攻城略地”,戰功最多。漢帝國建立後,因為齊地是中國東西兩大富饒的戰略要地之一,有“西秦”、“東秦”之說,故劉邦封庶出的長子劉肥為齊王,任命曹參為齊王的相國,實際上是把確保東方安定的重任寄托在曹參的身上。曹參繼任相國後,遵從劉邦、蕭何的既定製度和政策,實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政治,貫徹與民休息方針,對漢初的社會安定和經濟恢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後來“文景之治”的出現從路線上準備了條件。故後人有“蕭規曹隨”的美譽。這裏,對曹參的事跡作如下的評介:
在漢初分封的異姓、同姓諸侯王國中,齊國有70餘城,封地最大,人口最多,又十分富饒。曹參出任齊王相國,他鑒於天下初定、齊王年輕的這一事實,到任後便召集當地的長老、儒生,詢問安定百姓的辦法。齊地原有的讀書儒生數以百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不一致,曹參也無法確定采納哪一位的建議。後來聽說膠西有一位被稱為蓋公的長者,精通黃帝、老子的黃老學說,便派人帶著貴重的禮物把他請到齊國都城。蓋公到來後,向曹參獻策,認為治國之道的總方針是“貴清靜而民自定”。至於治國的其它政策,也都是按照這個總方針一一依此類推,向曹參作了具體的論述。曹參認為蓋公的這套理論很高明,便把正堂讓給蓋公住。
曹參把蓋公所闡述的這套黃老學說作為製定治國綱領的指導思想,因而在擔任齊國相國的9年之中,齊地的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無不交口稱讚他是位賢相。這一切,漢高帝在世時當然有所耳聞。
漢高帝死後兩年,相國蕭何患病不能起身,漢惠帝親自到蕭何家中探視。惠帝見相國病重,雖然明知蕭何與曹參平時有些不大和睦,但高帝在臨終前既然有遺囑在先,而且事關社稷,他不得不向蕭何詢問道:“相國如果百年以後,誰可接替?”
“最了解臣下的,莫過於君主。”蕭何並沒直接回答。
“您看曹參怎樣?”惠帝問。
“陛下已得到了最好的人選,我死後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蕭何叩頭回答。
當曹參得知蕭何逝世的消息後,他在悲痛之中立即告訴左右的人趕快整理行裝,說道:“我將要到朝廷當相國去了。”
曹參並不知道漢高帝的臨終遺囑,但他的預料果然不錯。幾天後,朝廷果然派使者持節前來召曹參入京。臨行前,曹參對接任的丞相說:
“要把齊國的獄市作為奸人寄寓的場所,獄是那些教唆犯罪、包攬訴訟的地方;市是那些投機搗把、欺騙顧客的場所。對於這兩個地方要謹慎些,不要去幹擾。”
“治理國蒙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嗎?”後接丞相困惑不解地問。
“不能這樣看,獄與市這兩個地方,是好人與壞人並存的場所,如今您去幹擾他們,那奸人到哪裏去容身啊。我因此把這兩件事作為治國首先慎重對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