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書卷,在名山秀水中徜徉也是一種閱讀。看山嵐流雲,賞朝暉夕陽,難道不是一種閱讀嗎?望春花秋月,觀四時流變,難道不是一種閱讀嗎?其實,萬卷書的道理都在行走中,需要用一生的光陰去慢慢懂得。
我一直覺得,讀書和行走其實都有同樣的效用——獲得內心的成長。讀萬卷書是向內滋養精神,行萬裏路則是向外拓展視野。一個人有多大的視野,就能夠滋養多大的胸懷。我非常喜歡西晉詩人左思的一句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抖一下衣襟也必定要站在千仞高崗之上,迎著浩蕩長風,讓天地入懷;即使隻是洗個腳,也一定要在萬裏活水長流中滌蕩。
我們的氣場有古人大嗎?這“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的氣勢,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以為,這未必是我們書念少了,反而可能是行走少了。要想達到理想中的生命境界,就必須要行萬裏路。我們小時候都讀過杜甫的《望嶽》:“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隻有一步一步地,用血肉之軀攀援而上,站到峰頂,才能真正懂得“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中國人生命經驗的成長,一定離不開山川水流。猶如大畫家石濤,鋪開白紙作畫時,“我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入畫的山水都是心中的山水。這種情懷,必定來自於自然的滋養。
也許在日常生活的疲憊、喧囂之中,我們已經很難遇見自己,但內心一旦有所觸動時,還是能感覺得到清晰的自我。古代的那些文人,都是書劍飄零,一生行走天涯,他們的那種大襟懷、大見識,不全是書本給的,而是真正踏遍千古江山,感知春來冬去,在風物滌蕩之中獲得的。
十九歲時,我登過泰山。那個時候上大學三年級,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人,而舉辦成人典禮的最佳地方就是泰山。我們一行人選擇半夜登山,想去極頂看日出。路的兩邊都是摩崖石刻,那些聖賢的箴言和思想雕刻在長滿苔蘚的岩石上,帶著歲月留下的滄桑。我們就在夜色之中,打著手電一路孑然而行,攀援而上。一直走到淩晨四五點,天光熹微,氤氳的雲霧蒸騰起來,煞是好看。雖然一身疲憊,但那個時候很較勁,在山腳下看到一塊碑寫著“登高必自”,所以連拐杖都不要,憑著一股少年意氣,一路爬了上去。爬到南天門的時候,我真覺得自己是在儒家先賢的莊嚴指引之下走到了山巔,一路所受的那些教誨全都銘心不忘。
人一生會有多少次這樣的攀援,犧牲小我,認同規則,承擔使命,意氣風發地走完這條偉大崇高的道路呢?這就是儒家開蒙的教育,一旦身體力行過,就會有真正的體會。
第二天,大家都休息了。我聽說後山還有一條路,就一個人從後山又爬了一次。上山的時候,除了一些挑夫,幾乎沒有人,可謂人跡罕至之地,我幾乎是手腳並用爬上去的。當時也沒有經驗,穿著短衣短褲就去爬山,沒多久,胳膊、腿上就被劃了無數道血口子。但是這一次爬山,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經曆。因為在那一路上,我體會到了道家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真正的美都是沒有經過人工雕飾的美,隻有在後山上,才會看見山花潑灑得漫山遍野,爛漫絢麗,不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