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長相思,不如長相守(1 / 1)

在所有傳統節日中,七夕是最浪漫的,卻也是最讓人迷茫的。曾經有學生問過我:“老師,咱們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餅,七夕可吃點什麼呢?”我想了想,沒有什麼特別的可吃。學生又問:“咱們清明的時候去踏青,端午的時候賽龍舟,七夕可有點什麼儀式呢?”我再想一想,確實沒有什麼特定的儀式。

學生還在追問:“老師,春節的時候,中秋的時候,一大家子人都會團團圓圓在一起,可七夕,你真的看見牛郎和織女相聚了嗎?”我想了想,確實,我不僅沒有看見牛郎織女相聚,我連喜鵲都沒看見過。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過七夕呢?學生問過我,記者也問過我,我想,七夕是中國人最虛幻的一個節日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我們仰望天際,還相信中國的這個情人節嗎?我一直很迷惑,中國的愛情故事裏,怎麼就沒有一個正經的人間女人呢?

織女是從天上下來的仙子,生兒育女後又不得不回到天宮,一年才可以和她的丈夫相聚一次。白娘子,那更是一個仙與妖修成一體的女人,她最後還被鎮在了雷峰塔下,背著妖孽的罪名。而人間的糟糠之妻,大概隻有孟薑女了,她也是在丈夫死後,才用她的那一把辛酸淚哭倒長城而已。就算是在人間邂逅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那個真實的小九妹,乍一露容顏,不就隻剩下了哭墓入穴、翩翩化蝶嗎?

看看這四大愛情故事,我一直很遺憾,除了仙,除了妖,除了化蝶的結束,以及一把讓長城崩塌的眼淚,中國人還能有好好的人間愛情嗎?歲月靜好,我們守得住一段真實的人間相思嗎?

在七夕節時,我總是問自己,我們到底還有多少相思、眷戀的理由?牛郎和織女“銀河迢迢暗渡”,那樣的守望,一年才能盼到的這一刻,那該是多虔誠!一年的光陰,把所有的心意編織起來,就等著七月初七的一次重逢。而今天,空間上的距離不再是問題了,坐上飛機,飛過大半個地球也花不了多少時辰,高鐵在不斷提速,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即使不能見麵,發達的通訊工具隨時隨地都可以把我們聯結在一起。手指一動,短信、微信、視頻聊天都能讓我們瞬間連線。但是,解決相思之苦的工具都具備了,時間不是問題了,空間不是問題了,通訊不是問題了,速度不是問題了,相思本身卻不在了。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幸虧我們還有七夕節,讓我們相信人間天上,縱使它不是人間愛情的故事,也依然有那麼一段刻畫流光的守望,可以讓織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每天織著那織不成的布,盼著那不能團圓的家。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如今,她和先生功成名就,兩個人都年過四旬,一個人開著廣告公司,一個人做著著名欄目的製片人,守著一座漂亮的別墅,但是心裏空空的,因為兩個人不能常在同一個屋頂下同吃一餐飯了。她說:“我懷念多年以前的歲月,那時,我剛剛從複旦畢業,來到北京,分到報社做一個小記者。我當時的男朋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公,是一個在北京長大的男孩子。工作第一年的冬天,我們單位發了五棵大白菜,我作為南方人是不愛吃白菜的,但我知道他們北方人包餃子喜歡用大白菜,所以我就選了五棵白菜裏最大、最重的一棵,把其他四棵送了人,抱著這一棵送到他家。我從朝陽門小街出來,坐24路,到東四轉地鐵,坐到軍博站出來再倒大一路,連換四班車,用了兩個多小時。我抱著這棵白菜敲他家的門,他開門一看,我已經凍得一把鼻涕、眼淚,手裏的白菜跟人都僵在一起了。他把白菜接過去後,我的手就那麼端著,根本放不下來。那是一棵幸福的白菜,他當時給我又擦眼淚,又擦鼻涕,揉著我的胳膊,心疼地把我摟在懷裏。那種感覺,已經久違了。”有時候想一想,沒錢的日子,反而可能是最讓人懷念的。什麼才是幸福呢?生病的人覺得健康是幸福,受難的人覺得平安是幸福,相思的人覺得見麵是幸福,而萬事順心如意的人,沒有理由感覺什麼是幸福。

七夕是一個關於相思的節日,在相思越來越受調侃的時代裏,我們還願意過名副其實的七夕節嗎?在七大傳統節日裏,七夕節也許是最虛無的。但我寧願相信,有一種相思,不為讓對方知道,就如同林黛玉的那句話,“我是為了我的心”;有一種相思,隻是為了心中不能割舍的那一點點真誠。

相思是一座鵲橋,它渡過流光,不一定抵達哪一個人,但它抵達了內心還敢愛、還願意付出的那個自己。每每七夕,仰望天際,如果心中還有一份執守,還有願意相思的勇敢,那麼,還是讓我們來過七夕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