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血脈裏的眷戀讀書與讀心——對話星雲法師(1 / 3)

主持人:各位嘉賓,大家好。

相信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是懷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這裏恭聽。今天的對談人是星雲大師和著名文化學者於丹教授,他們的分享一定會令大家滿載而歸。

今天我們談的主題是“讀書與讀心”。我想,在台灣,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來自於北京師範大學的於丹教授,因為在六七年前,她在中央電視台開始講解《論語》《莊子》等,用現代的語言解讀經典,在內地興起了一片學習的風潮。現在,就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星雲大師和於丹教授。

於丹:尊敬的星雲大師,各位朋友,大家好!謝謝大家給我這樣一個機會!在這個場合裏,在讀書與讀心這個主題之下,我想,我們所有人都是在用心向星雲大師請教,都希望寧靜下來聽聽自己心裏的聲音。

關於閱讀這件事,我一直覺得,它是一個依賴機緣和悟性的個人行為。讀書不一定非要拔高到信念、理想、人生這樣的高度,它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讀書,就像今天少喝了一杯茶,或者是睡覺前忘了刷牙,會讓人有那麼一點點難受。這種對閱讀的需求,已經脫離了急功近利,而回到了生命需要。

閱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增長知識的閱讀,需要用頭腦;另外一種是提升生命的閱讀,需要用心靈。在很多人看來,也許用頭腦的閱讀是“有用”的閱讀,因為它可以考文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技巧;用心靈的閱讀,我把它稱為“無用”的閱讀,讀出來的那種境界,有點兒像田園詩人陶淵明所說的“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讀書讀到最後,仰望天地之大,俯察萬物之盛,如果這樣還不快樂,那人生還要追求什麼呢?其實,這就是佛學裏常常講到的歡喜。

讀書如果能夠讓我們心生歡喜,再看看這個還不夠美好的世界,或許我們會產生一種心念去改變它。這樣看來,看似無用的閱讀,也許是真正可以養心的。我們今天的主題叫“讀書與讀心”,讀遍別人的書,其實是為了讀懂自己的心。讀懂了自己的一顆心,再去看世相人心,人生的智慧就會更加透徹。

讀書這件事,一方麵能帶來生命的自信,另一方麵,它會讓你更多地去感受別人的角度。我曾接受過一家媒體采訪,他們問了很多人同樣一個問題——什麼是你小時候深信不疑,而長大以後越來越懷疑的?記者告訴我,大部分人越長大越會不太相信這個世界。我的回答是,我小時候深信不疑,而長大以後越來越懷疑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角度。

當我們年少時,意氣風發,信心滿滿,覺得自己就是正確的,但是越長大越發現,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與其人生經曆密不可分,每一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世界。如果能多轉換角度,將心比心,多用別人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也許就能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很多人長大後會發現,世界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美好。其實,我對這個社會一直在傳承的核心價值從來沒有懷疑過,我們之所以有疑問和困惑,是因為每個人的角度不同。

一直以來,我都很感謝能和星雲法師結緣。在這裏,我想講一段法師講給我的故事。

星雲法師十二歲時,跟著母親從揚州出發,去南京尋找父親。走到宜興的時候,恰巧有機緣遇到一位法師,問他願不願意出家,於是他就決定出家了。第一次去寺裏見住持的時候,住持問他:“為什麼出家?”星雲法師想了想,就拍著胸脯說:“是我自己願意出家的!”結果,這樣一句豪言壯語,卻招來住持用藤條劈頭蓋臉一頓打,住持說:“你這麼大的人了,你自己想要出家就出家?沒有師父領你,你出得了嗎?”星雲法師立刻意識到自己說錯了,馬上糾正:“是師父要我出家的。”結果住持又打了幾下,說:“師父要你出家你就出家?你沒有主見嗎?”第三遍再問,星雲法師琢磨了一會兒,說:“是師父要我出家,也是我自己願意來的。”誰想到,麵對這樣完滿的一個答案,住持抽起藤條又打了幾下。打完之後繼續問:“誰讓你出家的?”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已經被打懵了,索性不琢磨了,對住持說:“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沒想到,住持馬上放下藤條,親自為這個十二歲的孩子剃度出家。

這個故事,我在大學生畢業典禮上講過。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求職就業非常艱難。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人究竟應該如何進入社會?我們在學校讀書時,必定會讀出自己的角度,會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人人都有自己的宏圖偉願,在夢想的引導下,去建功立業,去承擔世事。進入社會後,就開始不斷被世界修理,左打一頓,右打一頓,處處碰壁,這其實是在告訴你:自己的角度、單一的角度不對。

遭遇了挫折,得到了教訓,就會想:“我有這樣的角度,別人有那樣的角度,所以產生了衝突,如果我能兼顧一些,會不會得到更好的結果?”這個時候,你就變得成熟了一些,但可能還會繼續“挨打”。有些人可能就會內心不平衡,開始憤世嫉俗,甚至怨天尤人,覺得世相人心都在和自己作對。

這個時候,如果能從讀書走到讀心,人生也就有了另一重境界:讀懂自己的心,讀懂世人的心,雖然世事複雜,心中自有分寸。那麼,你就會坦然地對世界說:“你打我就是了,我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人們常說,佛門是一道法門,紅塵是一座道場。到了這重境界,有了這種修為,有了這種坦蕩和無私,就是不挨打的開始。

回到今天的主題來看,閱讀到底有什麼意義?養好這顆心,養大自己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坦然行走,去完成自己的擔當,這才是閱讀真正的意義所在。閱讀不是象牙塔裏的小情小調,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知識滋養了生命後,把它變為做事的動力和指南。

我與星雲法師有過多次交流,法師的話語每每讓我獲益良多。法師的整個人生,法師向我們袒露的每一段心路曆程,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人生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路。

星雲法師:謝謝於丹教授的分享!

今天以讀書與讀心為主題,我就先講講讀書。我從小因為家庭貧窮,沒有錢讀書,甚至都不知道學校是什麼樣子。出家以後,心想終於可以讀書了,但是老師父不準讀書,每天做功課時,都叫我們閉上眼睛,不準睜開。眼睛一睜開,他就一個耳光扇過來:“你看什麼?什麼東西是你的?”所以,我們什麼都不看,眼睛天天閉著。雖然不能看外麵,但可以看自己,可以看自己的心,發覺內心的嗔恨、嫉妒、貪婪,很肮髒,慢慢意識到要改進自己的心。

按照慣常的邏輯,要修煉這顆心,自然要去讀書,但沒有書可讀,因為老師父不讓讀。我當時心裏就想:沒有關係,出家做了和尚,雲水行腳,將來我可以行走中國的錦繡山河,可以了解中國的地理風貌。當然,這是一個妄想。後來,我又想:不準我讀書不要緊,我將來慢慢長大,如果自己健康常駐,能在無限的時間裏和歲月抗爭,了解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美好,未來還有很多的希望。到後來,隨著年齡慢慢地增長,覺悟到這種想法也不對,書沒有讀多少,地理、曆史知識也所得無幾。不過沒有關係,我們不妨先讀一個人,了解一個人。

俗語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我說自己沒有讀過書,一般人不相信。很多人都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也不識字,我不這樣認為。這裏麵有中國人的謙虛、客氣,說自己這個不會、那個不懂。其實,慧能大師在出家悟道之前,聽很多人講過經典,也走遍了江西的很多道場。

我沒有機會讀書,但做人的道理卻都學到了,比書裏講的道理更真實、更生動。寫文章講究寫景、寫情、寫境、寫心,其實日常的為人處世中,什麼都有,什麼都會遇到。以前的時候,在佛門做和尚不講究讀書,隻要求讀心,最終要開悟。真正的佛教並不要求大家都成佛,做祖師聖賢,但要求你開悟,要每天問自己悟了多少。

開悟的“悟”,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我懂了,我了解了,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這也是悟,不過隻是一點知識的悟。佛家講的悟是要大徹大悟,豁然達通,所謂無限的時間隻在我的刹那之中,無邊的空間就在我的方寸之中。宇宙山河,廣闊無垠,無邊無際,但概括來說,都在自己的本心裏麵。

於丹:法師剛才講到了重要的一點,就是開悟。我還記得法師曾經跟我說過一段話:“現在的學校會教學生很多知識。知識本身是很好的東西,但是就像人吃太多好東西會因消化不良而得病一樣,知識學多了,如果不消化也會生病。”知識的“知”,加上病字頭,就是“癡”。現代社會中,很多人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知識太多,沒有消化,所以才出了問題。

什麼是正確的閱讀呢?就是能夠使你不斷開悟的閱讀。“悟”這個字很有意思,豎心旁加一個“吾”,也就是“我心”。就像法師剛才所講,在剛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為什麼他的師父總是讓他閉上眼睛呢?因為眼睛向外可以發現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現無比深邃的內心。小時候,張開眼睛看世界,總是為它的奇異、美麗而感動、歡呼;長大以後,又會為它的醜陋、冷漠去憤慨、咒罵。如果沒有內心的力量去平衡,就會越長大越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