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血脈裏的眷戀讀書與讀心——對話星雲法師(2 / 3)

我一直都認為,儒釋道三家的核心價值是相通的。儒家是怎麼看待一個人的一生呢?《論語》中寫道:“子日:‘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個人年少時,要好好學習知識;到了三十歲,外在的為人處世準則就基本確立了;四十歲時要做到內心不惑,從外在的社會標準認同走向內心的權衡。

其實,迷惑的“惑”字,其構成也很有意思,上麵是一個“或”,下麵是一顆“心”。最近幾十年間,社會的變化太快了,我們從原來的沒有多少選擇,到擁有越來越多的選擇,太多的選擇都壓在我們的這顆心上。這顆心變得飄忽不定,迷惑就產生了。如果在四十歲的時候,內心裏還沒有抉擇的標準和力量,又怎麼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相呢?

五十知天命,人生的重心從建立內心的標準重新轉向宇宙自然,在天地萬物的規律和自我之間找到平衡。六十而耳順,聽到任何刺耳的語言,都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和包容體諒。耳順是心順的前提,到了七十歲,才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內在的,是個人生命的標準;“不逾矩”是外在的社會規範和製度。隻有內心和世界真正做到內外合一,才能叫作“順”。

儒家的標準,和法師所講的“悟”正好相合。道家也是一樣,《莊子·逍遙遊》裏有這麼一段話:“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當全世界都在誇獎你、讚美你的時候,你不會因為這種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多做一點;反過來,當全世界都在指責你、非難你的時候,你的內心如果有定力,有穩固的標準,也依舊會堅持,不會充滿沮喪。有了這種強大的內心力量,才能做到寵辱不驚。這個闡述跟法師所講的悟性也是相合的。

中國文化是一座高峰,儒釋道三家,殊途而同歸,不管從哪一條路出發,我們最終都會在山頂相逢。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過去的僧人要雲遊四方,去看很多不同的世相。在行走的過程中,人會越走越謙遜,因為走得越多,越會看到不同的人和事,越會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最終一步一步走向山頂。

我一直很喜歡《禮記》中的一句話:“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大地上呈現的萬象與蒼天呼應,衣食住行等維持生存所需的東西,都源自於土地,但是社會的法則、人生的規則,終究還是要探問於天。對上天要有尊崇、敬畏之心,遵從蒼天的法則,才不會坐吃山空,才不會破壞未來的持續發展。“尊天而親地”,尊天就是尊重秩序,親地就有了保護之情。現代人提出了很多新概念,比如低碳、環保、綠色生活,這些《禮記》上都曾講過。

我們通過讀書來了解曆史,了解中國人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終歸是為了當下的生活,為了悟透自己這顆心,為了慎終追遠,讓未來更美好。麵對各種各樣的理念,中國人有自己的語法去和世界的語言對接。通過閱讀了解中國哲學的思想精華,融會貫通,它一定會為我們走向未來的道路提供一些啟示,貢獻一份力量。這就是我關於閱讀的一點心得。

星雲法師:常有人很好奇,我讀書、做事、管理這一套是從哪裏學來的?我願意從“有”和“無”這兩個方麵去談談。世上的“有”,有家庭,有事業,有榮華富貴,等等。但是,還有另一半的世界是“無”,這個“無”可以說比“有”更多。因為做了和尚,我沒有家庭,也不愁衣食,就過著空無的生活。我一無所求,一生沒有拿過薪水,也沒有放過假,沒有節日、周末。我一直不用鑰匙,因為沒有秘密是不可以給人看的,甚至都沒有辦公桌。我隻有一張桌子,吃飯、會客、寫字都在這張桌子上麵。桌子也沒有抽屜,我的東西都擺在桌子上。這個“無”,這個“沒有”,裏麵的世界無比廣闊。

唐朝布袋和尚有一首詩寫得很好:“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一個農夫正在插秧,他不停地後退,退到最後,一田秧苗就栽好了。行走人世間,前麵有半個世界,是個柵門,大家往裏麵擠,你爭我奪;其實,回頭看,還有半個“無”的世界,沒有人爭搶,所以處變不驚、莊敬自強,這裏麵有很多的學問。有人認為出家人可憐,出家無家,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可憐。你們各位都有家,假如你幾天不回家,可能就不太順遂了,可是我沒有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出家無家,但我到處為家。所以,這個“無”裏麵並不是“沒有”。我現在讀書,讀的是個“理”字,要讀出真理,真理是什麼理?空無。

茶杯不空怎麼能盛水呢?屋子不空怎麼能聚會呢?腸胃不空怎麼能吃飯呢?空就是有,四大皆空實際上是四大皆有。佛學上說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沒有地,我們安住在哪裏?沒有水,怎麼能生活?沒有陽光,沒有火,我們如何生存?沒有空氣,更加不行。所以,地水火風要結合起來,不能獨立存在。世間萬物,都是由因與緣和合而成,這四大就是因緣和合。我要穿衣,感謝工人生產;我要吃飯,感謝農夫種田;我要旅行,感謝很多人的幫忙;我要生活,感謝士農工商……是因緣讓我們生存,既然如此,也要給別人一些因緣,不要隻貪圖索取,要多想著付出。這是一些佛法上的道理,但也是做人的道理,大家不妨悟一下。

於丹:星雲法師剛才屢屢講到“心”字,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基礎教育做起,多看一看中國人的這顆心,重新回到“豎心旁”和“心字底”,去看看中國字裏的智慧。西方人說“思維”,但中國人講“心”,心田裏的事叫有所思,心相為想。心上牽掛美好的事物,想起自己的孩子,想起春天的花開,心思流露在臉上就是笑了。如果你總在想著仇人,想著報複,臉上流露出來的也不會是好看的表情。

佛法中最強調慈悲,其實慈悲也是從心,非心為悲。如果我們對別人的苦難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悲憫,痛得一顆心都碎了,那是真的悲傷。沒有慈悲之心,隻是拿錢做事,那算不了善心。中國人講感恩,因心而起才是恩情,照章辦事算不得有恩,一定要用心思在裏麵。我們一旦做錯了事情,會懺悔,會慚愧,這些詞都是豎心旁。也就是說,內心對自己要有所反省和校正。

“懶惰”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在中國人看來,懶惰不是身體的原因,而是心懶。如果一個人懶得上班,那麼他的工作一定沒有給他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一個人回家後懶得和家人講話,一定是內心出了問題。所以說,懶惰都是心裏的毛病。

在這個越來越注重頭腦的時代,如果我們肯回到一顆心,少一些計較,多一些真心,用心去投入,不要做繁多、細致的目標設定,坦然自在地往前走,那麼該來的一切總會到來。

在漢語係統中,有一些概念是沒有辦法準確譯成英文的,比如說“肝腸寸斷”、“肺腑之言”、“腸子都悔青了”、“打腹稿”、“一肚子學問”等等。從解剖學上來說,人的生理結構都是一樣的,但中國人對於心靈卻有自己獨特的闡釋,我們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器官,而把它當作生命本初信念的發源點。

即使我們讀破萬卷書,行走萬裏路,如果少了一顆心的話,還是回不來。那麼,我們的悟性在哪裏?我剛才講到儒道釋,其實這三家哲學的源頭都有一個共同的交集點,那就是一顆心。儒家講“君子日三省乎己”,多反省自己的行為,每天都要問問“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話如果轉換成今天的語境,意思就是:在職業角色上有沒有做到忠誠?在倫理角色上有沒有守住信用?在自我角色上有沒有提升?學好這三句話,我們就可以把職業角色、倫理角色和自我角色平衡好,前提是你要在內心叩問自己,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指摘你。

道家也是如此。莊子有一個觀點叫作“乘物以遊心”,我們在物質世界中以不同的方式穿行,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叫作“遊心”,以達到“心遊萬仞”,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遊境界。但無論如何,起點還是一顆心。

儒也罷,道也罷,釋也罷,讀懂自己的這一顆心,就找到了中國哲學的精髓。世界未能如己所願,我們應如何去麵對它?如果一時改變不了世界,就從改變自己開始,這是當下就能做的事情。我是做老師的人,麵對一屆一屆的學生,我都會告訴他們:把自己的心養好,才有信念,才有態度,才有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