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上出現了短時間的沉默,所有的文武大臣在此事上都取得了默契。
“諸位愛卿,難道你們沒有別的話要對朕說嗎?”嬴政頗為輕鬆地問道。
聽到嬴政將話題轉到別處,大家頓時覺得沒有什麼話題可說了。丞相王綰卻走了出來對嬴政說道:“皇上,如今天下初並,原先六國所轄境內之民心緒不穩,常常聚眾為亂,又加其地僻遠,王命難以抵達,臣請分封諸侯,一為彰顯皇上之威恩禦賜,二來也能夠使諸侯統馭各地,以保天下平安。”
王綰的這一番話早已在家中琢磨了半天,便是嬴政不問,他自己也會說出來。他本以為自己這番話一俟說出,秦皇嬴政必定會欣然點頭認可。因為周代武王初立,便行分封大禮,從而才有周代之八百年基業,自己的皇上既欲萬世享大秦之福,那麼必定會師古而行分封之策。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當他說完這番話,偷眼往上看的時候,卻不禁大吃一驚:隻見嬴政剛才還輕鬆愜意的臉上忽然浮上了一層焦躁憂煩的臉色,眼睛裏也充滿著怒氣。
緊接著,王叔子康、子德等幾位王室大臣和幾名老臣也都進言力勸嬴政實行分封製。這裏麵數子康王叔的嗓門最大,力主分封的願望也最強,但他卻沒有去注意一下嬴政的反應。嬴政非但沒有同意他們的進諫,臉上的焦躁憂慮和怒氣反而越來越濃重起來。
嬴政的目光大部分都投注在了王叔子康的身上。哼,分封,分封,你寸功未立,可分封卻能分封到你的頭上,你當然會極力讚成分封了。你知道打天下是怎麼一回事嗎?當初不就是因為你和幾個老頑固抓住鄭國修渠一事不肯放手,竭力慫恿本王將所有的客卿逐出秦國,朕才頭腦一熱而頒布了逐客之令的嗎?若不是李斯冒死上諫一封《諫逐客書》,朕幾乎失去天下賢才了,又怎麼會取得今天的統一大業呢?你們隻知道貪圖享樂,卻一點兒也不為朕的江山社稷想一想。
王綰及子康等人勸諫嬴政實行分封製的時候,李斯一句話也沒有說。他一直在偷偷地察言觀色,在觀看嬴政的反應。雖然他沒有得到丞相的官職,但他並不死心,他也有耐心等下去。在這些文臣當中,有誰比他更有貢獻於大秦國呢?他有這個驕傲的資本。從他的觀察來看,李斯知道自己的君王並不喜歡或讚同分封製,否則他就不會一直對王綰等人陰雲密布了。皇上喜歡法家的理論,自己也是法家學派的傳人。法家學派主張天下為君王一人之天下,君王掌握著全國的最高權柄,通過統馭自己的臣下而獲得對於全國大小政務的把握,而不是讓自己的親族和功臣去建立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王國。也許君王設想的就是這樣的形式,隻不過沒有人提出來罷了。想到這裏,他連忙稟奏道:
“啟稟皇上,臣李斯不同意分封製。”
李斯此言一出,王綰和子康等人頗多怨憤的目光便刷地一下子都投到李斯的身上,那樣子仿佛恨不得立即把李斯給轟出去似的。李斯坦然受之,這些人無論有什麼樣的反應他都會欣然接受的。因為他看到了嬴政臉上的陰雲正在逐漸變淡。
“皇上,臣以為如果仍舊采用中古之時所用的分封賞國之製,將會不利於統一大國的發展。周代文王與武王封了許多同姓宗族子弟為諸侯,以示恩賜,然而其後代卻越漸疏遠,相互之間征伐誅戮宛如仇敵一般,而周王也無力禁止。現在,四海之地一統皇上神威之下,則天下皆為皇上治下郡縣,至於宗族子弟以及開國功臣,皇上可以用郡縣之賦稅重賞之,使其生活富足,則不但功臣子弟可以安樂飽足,而且整個社稷都會執於皇上一人之手。整個天下誌向歸一,不相對立,則安寧必定可以唾手而得,但如果分封諸侯可就很難求得安寧了。”
“嗯,李愛卿說得一點兒也沒錯,周朝先王倡導分封,初時還能依賴血緣關係而治,兩代之後便即疏遠,因而紛爭不斷,朕初並天下,隻應求得安定,若是再行分封,那不就是再分兵馬以樹敵嗎?這樣的情況下還去求安寧,那不也太難了一點兒嗎?好啦,分封之事大家都不要再提了,朕決定實行郡縣製。”嬴政語氣堅決地說道。
“大王,李大人所建議的郡縣製雖然也不錯,但比如燕、齊、楚之僻遠之地,如果仍實行郡縣製,那要是其長官擁兵自重,犯上作亂,或者居官亂法,魚肉鄉民,那該怎麼辦啊?”王綰不無擔憂地說道。其實他所擔心的也很有道理,就是近處地區的官員如果居官作亂,那麼照樣也不利於國家的安寧。
“丞相所憂慮的事情也非常有道理,不過下官早就想出對策來了。”李斯洋洋自得地說道,“各地郡縣官員居官日久,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當然很正常,不過如果措施得當,相信應該能夠避免的。”
“李大人,你說得倒簡單,天高皇帝遠,怎麼避免?皇上難道天天盯著他們不成!”王綰冷笑著說道。
“這個簡單的問題當然不用皇上去費心勞神了,隻要能夠讓郡縣官長之間權力互製,同時將其屢屢調遣,避免他們勾結成一股勢力不就全都解決。”
“是啊,這樣不就把官吏瀆職之弊解決了嗎,此外朕每年再派遣巡行禦史督察各地官員的政績,同時暗訪其是否有瀆職之罪,如此一來,問題就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了。怎麼樣,我的丞相大人,現在你還有什麼擔心的嗎?”
嬴政略有點兒挑釁意味地盯著王綰問道,王綰當下也啞口無言。當然,他也知道嬴政已經有心行使郡縣製,自然不敢再堅持。其餘持觀望態度的大臣一見自己的主上讚成郡縣製,便都連忙進言實行郡縣製。
隨後,文武群臣和嬴政一起進行了分配郡縣的工作。他們將全國的疆土共分為三十六郡。這三十六郡的名字分別是:
長沙郡(治今湖南)、黔中郡(治今湖南)、蜀郡(治今四川)、巴郡(治今四川)、代郡(治今山西)、上郡(治今山西)、漢中郡(治今陝西)、北地郡(治今甘肅)、隴西郡(治今陝西)、雁門郡(治今山西)、九原郡(治今山西)、雲中郡(治今內蒙古)、太原郡(治今山西)、邯鄲郡(治今河北)、巨鹿郡(治今河北)、遼東郡(治今遼寧)、遼西郡(治今遼寧)、右北平郡(治今河北)、三川郡(治今河南)、河東郡(治今山西)、南陽郡(治今河南)、南郡(治今湖北)、九江郡(治今安徽)、鄣郡(治今河南)、會稽郡(治今浙江)、潁川郡(治今河南)、碭郡(治今河南)、泅水郡(治今江蘇)、薛郡(治今山東)、東郡(治今河南)、齊郡(治今山東)、琅琊郡(治今山東)、上穀郡(治今河北)、漁陽郡(治今河北)。
這些郡總共是三十五郡,還有一個京官,負責管理鹹陽及其周圍地區,本應為“鹹陽郡”。但如用“鹹陽”之名,恐怕會與作為都城治所的鹹陽相衝突,因此便用一個官名“內史”來執掌鹹陽及其周圍地區,即可稱為內史郡。
郡中設三個官職,即郡守、郡尉和監禦史。郡守負責打理一郡的政務。郡尉是郡守的助理,負責掌管一郡的軍隊。監禦史負責督察郡中的大小官吏。郡中之官的任免、調遷權力都決於皇上。
郡下設縣、鄉、亭、裏。
縣內有令、長,是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萬戶以上的縣官為令,萬戶以下的縣官為長。縣令、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縣丞是縣令、縣長的助理。縣尉負責一縣之內的軍隊,縣內各官的任免、調遷也都決於皇上。
鄉有三老,管教化;嗇夫,管司法和征稅;遊檄,負責巡邏和追捕盜賊。
亭內有亭長和求盜。裏內有裏正和監門。
亭裏以下還有鄉村的最基層組織,即“什”和“伍”。10家為什,有什長;5家為伍,有伍長。通過這些看起來很煩瑣的工作,嬴政便把地方的特權完全抓入到自己的手中。
郡縣製完善之後,又有一人從文臣之列走了出來。嬴政一看,原來是博士淳於越,他是一個齊國人。卻聽淳於越說道:
“皇上,微臣以為皇上英明神武,終並天下,然先祖乃是周朝先王所封,終至為我大秦,所以應行周德,尊周為宗,方為華夏正統,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嬴政一聽,差一點兒被淳於越氣炸了肺,不禁冷哼一聲,對淳於越說道:
“淳於越,先祖雖為周王所封,然周朝正室逐漸衰敗,其王更是日漸荒淫無道,難為諸侯敬服,所以才引起不斷的紛爭,如果朕一統天下之後仍舊尊周為正宗,那豈不是自招天下人的白眼和嗤笑嗎?”
“皇上,臣惶恐,臣罪該萬死,請皇上恕罪。”淳於越嚇得連忙跪地求饒。
“皇上,微臣不同意尊周為宗。”嬴政聽後這才覺得無比暢快。尋聲望去,卻是博士仆射周青臣。隻聽周青臣繼續說道:“皇上,五行學說之鼻祖鄒衍曾有五德始終之說。每個朝代占一德,其德衰則為其後德代替,則其國亦亡。五德相克,循環往多,並沒有哪一個肯定是正宗的說法。堯舜時主土德,夏時主木德,殷商主金德,而姬周則主火德。虞、夏、殷、周交替更亡,就是火、金、木、土相克的結果,此四個時代都可作為正統。而今四德已過,隻餘水德,則皇上所建之大一統國家便代水德。昔年吾大秦文王狩獵之時曾捕獲一條黑龍,恐怕已為水德的祥兆了。”
“嗯,愛卿說得甚好。朕以水德代替火德,以盛而代衰,所以才能攻無不克,無往而不利,終致天下,此乃上天賜朕統一之大業,現在也就是水德的開始了!”
而後,嬴政就下發了詔令,將河水的名字改為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因為水具北方、冬天及黑色諸多特征,所以他下令衣服旄旌節旗都崇尚黑色。法律也尊北方、冬天之嚴酷寒冷為特征,講究剛毅暴戾、急法嚴刑,務去仁恩和義,罪即無赦。同時宣布新的正朔,以每年的十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以示新國家的確立。還以六數為正統數字,車寬是六尺,一步是六尺,六匹馬為一乘。
隨後,他又命令王翦等武將把原來六國的豪強遺族都設法遷到鹹陽居住,削弱他們的勢力,使他們不再聚黨為亂。
宣布完此令之後,群臣再也沒有什麼進諫的了,嬴政便說聲散朝。群臣也隨即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