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老板交往中,我們要自信而不卑不亢,謙虛而不驕躁,禮貌而不惶恐,敢於表達意見而不莽撞,接受領導的指派而不推脫搪塞,即使老板有誤解之處,也不怨天尤人,仍盡心盡力地工作,並等待機會將真相澄清。
當你能做到上麵這些,能與同事和上司維持良性的互動時,你們彼此的關係就會更為融洽和諧,為你日後的工作也將帶來更多的益處。相反,如果不尊重別人,你不僅會失去他人的尊重,還可能失去更多。
小田和小方在同一單位工作,在工作能力上小田比小方稍勝一籌,這讓小方生出一些嫉妒。
工作中小田經常獲得獎勵,小方最喜歡對他說:“腦袋那麼好使,叫咱這樣的笨蛋臉往哪兒擱呀?”在背後,小方好像開玩笑似的對其他同事說:“小田的拍馬屁功夫了不得,弄得領導們服服帖帖……”
在一次討論方案的會議上,小田剛剛說完自己的設想,請大家發表意見,小方就用不陰不陽的口氣說:“你花了這麼大的工夫,搞了這麼一堆材料,一定很辛苦,我怎麼一句也沒聽懂呢?是不是我的水平太低,需要小田給我再來一點啟蒙教育?”
頓時,小田的臉就氣紅了,說:“有意見可以提,你用這種口氣是什麼意思?”顯然,小方的話是太刺激人了。
後來,小田升級的速度比小方快,當上了小方的上司。終於有一天,小田逮住小方的錯誤,借機將他調到單位下屬的一個小廠接受鍛煉去了。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過:“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你尊重人家,人家尊重你。不尊重別人就會深深地刺傷別人的自尊心,並且讓別人勃然翻臉,這樣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往往決定著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就如同一個人站在鏡子麵前,笑時鏡子裏的人也跟著笑;對著鏡子大喊大叫,鏡子裏的人也大喊大叫。因此,要想獲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自己必須尊重別人。
1914年,托馬斯·沃森創辦了聞名於世的IBM公司,同時沃森提出了“必須尊重每一個人”的宗旨。沃森認為,尊重人就要講公平,隻有平等對待,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團結友愛的氛圍。尤其是IBM公司的管理人員,對公司裏任何員工都必須尊重,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員工尊重顧客,即使同行競爭對象也應同等對待。
在IBM公司裏,每間辦公室、每張桌子上都沒有任何頭銜字樣,洗手間也沒有寫著什麼長官使用,停車場也沒有為長官預留位置,也沒有主管專用餐廳。IBM公司有這樣一個非常民主的環境,每個人都同樣受人尊敬。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倘若能夠留意尊重別人的人格和立場,這就得到討人喜歡的秘訣了。莎士比亞告訴人們:“如果你想到達你的目的地,你就必須用溫和一點的態度向人家問路。”
用感恩的眼光注視別人,對每一個人投以微笑,用友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那些妄自尊大、心存妒忌、瞧不起別人的人,總會讓自己走向孤立無援的境地。所以,從現在起,訓練自己做到“尊重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重要的,需要你切實地去貫徹執行。
學會向批評鞠個躬
追無論是客戶、上司還是老板,真正存心挑剔的時候並不多,他們提出的要求,都是迫於某種需要。客戶擔心產品出問題,上司怕工作質量影響業績,老板則更是迫於市場的巨大壓力才嚴格要求的,因為他從來都無法對市場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你降低要求吧!”市場是無情的,有時可能隻比競爭對手遜色一點點,就被淘汰出局。企業如此,人也如此。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個人再聰明,再能幹,也總有失敗犯錯誤的時候。人犯了錯誤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拒不認錯,找借口辯解推脫;另一種是坦誠承認錯誤,勇於改正,並找到解決的途徑。
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關鍵在於你認錯的態度。隻要你坦率承擔責任,並盡力去想辦法補救,你仍然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被日本國民譽為“練出價值百萬美金笑容的小個子”、美國著名作家奧格·曼狄諾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推銷大師原一平最初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推銷員,雖然每天都在勤奮地工作,但收入仍少得可憐,為了省錢,他甚至不吃午餐、不搭電車。
一天,原一平來到一家名叫“村雲別院”的佛教寺廟,原一平被請進廟內後,與寺廟住持吉田相對而坐接下來便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向這位老和尚介紹起投保的好處來。
老和尚一言不發,很有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然後平靜地說:“聽完你的介紹之後,絲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願。”原一平一下子泄了氣。
老和尚接著又說:“人與人之間,像這樣相對而坐的時候,一定要具備一種強烈吸引對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將來就沒什麼前途可言了。”
原一平啞口無言。
老和尚又說了一句:“小夥子,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原一平似有所悟。接下來,他組織了專門針對自己的“批評會”,每月舉行一次,每次請五個同事或投了保的客戶吃飯,為此,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當,目的隻為讓他們指出自己的缺點。
“你的個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氣……”“你有些自以為是,往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樣很容易招致大家的反感……”“你麵對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你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你的常識不夠豐富,所以必須加強進修,以便能很快與客戶尋找到共同的話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一次次“批評”、一次次坐禪使這個年輕人開始像一條成長的蠶,隨著時光的流逝悄悄地蛻變著。到了1939年,他的銷售業績榮膺全日本之最,並從1948年起,連續15年保持全日本銷量第一的好成績。
可見批評不一定都是壞事,它讓你能尋找事情的真相、真誠地麵對問題,不斷改變和提高自己。
用感恩的態度去看待批評,將它們當做敦促自己成長的動力。承認你的過失和不足,矯正過後,你就會更順利地前行,就像原一平一樣。做一個善於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做一個更容易成功的人。
小宋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單位裏要寫很多材料,她畢竟剛來,公文寫作還不很熟,於是每次寫好後,她都要給同事老王看,待老王修改完,她再拿去請科長審閱。很快,小宋的材料越寫越好,老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修改的了,可科長仍舊東塗西抹,不留情麵。小宋雖有些不悅,但沒說什麼,依然是很謙虛地請科長批改。老王憤憤不平,他認為科長的水平修改不了小宋的文章了,他給小宋講過這樣的故事:赫魯曉夫觀抽象畫展,看不懂,就破口大罵,負責展覽的藝術家回敬道,您對藝術根本不懂。赫魯曉夫說出了他的那句名言,當我是一名礦工時,我不懂,當我是黨的低級官員時,我不懂,但是,今天我是部長會議主席、黨的領袖,因此,我現在當然懂。老王揶揄道,他現在是科長,他當然能夠修改科員的文章。小宋隻是笑,顯得不介意。有時被老王逼緊了,她也隻是說,不就是改個材料嗎,又不是修改我的人生。
由於小宋的謙虛勤奮或許還有才能,科長把小宋推薦給上級宣傳部門,小宋上調了。
一天,上級要求科裏寫一個大材料,材料組織好後,科長讓人先送到宣傳部門說是請上級把關,兩天後,小宋把材料修改好。這個材料得到了上級的好評。科長很滿意,說小宋還真行,我沒有看錯人。老王也服氣小宋。小宋拿出錢來請大家吃飯,有人私下裏對小宋說,你應該讓科長請你吃飯才對,那文章是你寫得好。小宋說,那怎麼行,我會寫材料是你們教的,我得感謝才對。我老爸在我參加工作時,送我四個字,第一感恩,第二寬容。學會了寬容,你就有可能反過來修改領導的文章,學不會寬容,你就永遠被領導修改。
工作中,如果你對別人的批評不在意,則會麻木而無進步,如果能在意別人的批評,則可不斷推動自我成長。但千萬別把批評過你的人當做敵人,而心存惡意懷恨在心,不僅無法自我成長,反而成了人際關係的最大障礙。
由此看來,別人的批評無疑就是人生的一門選修課,心胸狹窄者把它演繹成包袱,而豁達樂觀者則會把它看做是激勵的別名。感謝批評你的人,你可以從他人的批評中提煉出自身的短處和缺陷,用此激勵完善自我。
關照別人等於關照自己
釣過螃蟹的人或許都知道,簍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蓋蓋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為隻要有一隻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會紛紛攀附在它的身上,結果是把它拉下來,最後沒有一隻出得去。企業裏常有一些分子,不喜歡看同事的成就與傑出表現,天天想盡辦法破壞與打壓,殊不知,這樣既害了別人也耽誤了自己。久而久之,企業裏隻剩下一群互相牽製、毫無生產力的“螃蟹”。
與這些人相比,懂得感恩的人是幸運的。感恩的人常常能主動幫助別人,舍得付出關愛,舍得將精力投放到工作和團隊互動中,他們不僅不會因為付出而減少什麼,相反,卻能因自己的付出而擁有更多。
美國南部的一個州,每年都舉辦南瓜品種大賽。有一個農夫的成績相當優異,經常是首獎及優等獎的得主。他在得獎之後,常常會對周圍的人感激一番,並毫不吝惜地將得獎的種子分給街坊鄰居。
有一位鄰居很好奇地問他:“你的獎項得來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品種改良,為什麼還這麼慷慨地將種子送給我們呢?難道你不怕我們的南瓜品種因而超越你的嗎?”
這位農夫回答:“我將種子分送給大家,幫助大家,其實也就是幫助我自己!”
原來,這位農夫所居住的城鎮是典型的農村形態,家家戶戶的田地都毗鄰相連。如果農夫將得獎的種子分給鄰居,鄰居們就能改良他們南瓜的品種,也可以避免蜜蜂在傳遞花粉的過程中,將鄰近的較差的品種轉而傳染自己,這位農夫才能夠專心致力於品種的改良。相反的,若農夫將得獎的種子私藏,則鄰居們在南瓜品種的改良方麵勢必無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將那些較差的品種傳染給自己,他反而必須在防範外來花粉方麵大費周折而疲於奔命。
就某方麵來看,這位農夫和他的鄰居們是處於互相競爭的形勢,然而在另一方麵,農夫的感恩行為又為自己贏得了更多的名譽和收成。
這位農夫是幸運的,也是明智的。他在完成自己的耕種時,還懂得關照大家,幫助大家,實際上卻成為感恩行為下收獲最多的受益者。
職場中,每個人從開始正式工作那天起直到退休,總在與同事打交道。雇用、解聘、受命、指示、挨批評、受表揚……幾乎無時不在以同事為參照物,無時不在周旋、生存於同事圈。與不同時期的同事建立包含友誼色彩的私交,可以說對事業、對工作、對生活都是極其有利的。
我們不能做企業中無法成功的“螃蟹”,而要像農夫一樣做善於關照他人的“分享者”。應對同事心懷感恩,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基礎上,懂得為其他同事著想,必要時幫助同事處理某項工作。大凡胸懷大誌並取得成功的人都會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盡量去關照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善於從自己的同事那裏汲取智慧和力量,以獲得無窮的前進動力。
同樣,老板對員工的關照,員工對老板的關照,也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是贏取事業成功的基礎。
勞布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電子學時,就對印刷電路板的表麵貼裝工藝發生了濃厚興趣,勞布毅然休學,一頭紮進圖書館尋找所有與貼裝工藝有關的書籍,每天晚上偷偷爬窗戶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做試驗,但試驗材料需要自己去買,昂貴的價格使勞布望而卻步,他隻好一邊打工一邊進行試驗。
勞布在利維的公司謀到一份兼職,一次,勞布在利維的公司偷偷做自己的實驗時,被利維發現。勞布心想這下一定要被解雇。沒想到利維對這個執著於科學研究的小夥子很感興趣,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和他攀談起來。利維站在管理層的立場上,從貼裝工藝的應用前景出發,對勞布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實際的建議,使勞布的研究從原來的“感興趣”,提高到技術應用的高度上來,更堅定了他研究貼裝工藝的信心。臨走前,利維還答應免費為勞布提供實驗室設備和材料。勞布十分感動,自己隻是一名對研究發生興趣的退學學生,即使將來自己有了科研成果,也不一定能找到投資者,而利維竟如此地相信自己。勞布暗下決心,一定要搞出成果報答利維。一連半年,勞布幾乎每個晚上都在實驗室裏幹到深夜,利維一直在暗中觀察著,他十分心痛這個忘我工作的年輕人。
一天,當勞布去實驗室時,發現門被上了鎖,他猜想一定是利維不想再在自己身上浪費錢財了,於是交了辭職書。誰想利維不僅拒絕了他的辭職請求,還緊握著他的手說:“你的精神讓我很感動,我寧願看不到成果,也不想眼看著你被累倒。”好話一句三冬暖,勞布感到一種從未受到過的尊重和理解。2個月後,實用的貼裝工藝技術終於問世了。利維馬上將此技術推向市場。後來,IBM、摩托羅拉等大電子公司均廣泛采用此項技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