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擁有獨特的智慧(1)(2 / 3)

當一個孩子被誇獎為“聰明的孩子”的時候,應該被誇獎的很可能或者說更可能是這個孩子的父母。“更聰明”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實際上不一定在出生時就比別的孩子“更聰明”——就算“更聰明”也不會“更聰明”多少,差異無論多大也都局限在那1%以內。然而,“更聰明”的父母的孩子,在隨後的成長中每時每刻都有更多的機會耳濡目染並學習模仿“更聰明”的行為,而最終也就“變得”(也“顯得”)“更聰明”——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會發展得更為迅速。

說通俗一點,心智這東西“上不封頂,下不保底”。

心智一旦開啟,就可能因學習而瘋狂發展,而與此同時“學習能力”也會相輔相成地大幅增長;於是,心智可發展,可培養,可重建,甚至可以反複重建——誰可以封頂?然而,反過來,如若這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那麼心智就可能停滯發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癡心不得反癲狂”,搞到進入負數的地步——誰又能夠保底?

人類的平均壽命正在不斷地延長——科技的進步保障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提供更多的保障,比如,蛋白質的獲取前所未有地廉價和方便。而在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今天,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養的、可發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能是一次寶貴的重生機會。對過去的人來說,到了30歲才醒悟過來可能就“來不及了”,但,相對來看,現在的人就算40歲醒悟過來,也相對還算“來得及”——因為平均壽命延長了,即意味著還有積累和重建的機會。而如若一個人錯誤地認同“智商天定”的觀念,那麼他就可能錯過發展、培養、重建心智的機會——甚至連開啟心智的機會都沒有。

進步的起點

作為一個人,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驚人的經曆莫過於發現這樣一個神奇的現象:我們竟然可以用我們的大腦控製我們的大腦。

我們可以用錘子去釘釘子。然而,我們卻不可能用錘子去錘錘子,也不可能用釘子去釘釘子。大腦和思考之間的關係遠遠比錘子與釘子之間的關係複雜得多。我們用我們的大腦進行思考,然而我們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結果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結果。

可以用一個句子來說明我們的思考可以複雜到什麼程度的同時,也說明語言文字有的時候局限到什麼程度——“我們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確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

僅僅幾分鍾的時間就足夠讓我們體會到自己竟然擁有無法想象的強大的心智能力——這是開啟我們的心智,小心培養、發展、調整自我心智能力的第一步。

審視一下我們自己,運用自己的心智,我們會知道每個人可以把自己劃分為兩部分:自己知道的與自己並不知道的。我們有的時候並不知道我們自己。比如,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突然有一天你很關心的某個人對你說“你怎麼這麼自私呢!”這樣的時候,你很受傷——即便人天性自私,你對他可一直是大公無私的,因為你自己知道你確實是非常關心他的。然而他現在的評價,很可能說明你身上有你自己並不知道的部分。而前麵的這個例子也可能說明另外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劃分為兩個部分:別人知道的和別人並不知道的。

現在,弄清楚“你自己不了解的、別人也不了解的你自己”究竟是什麼,暫時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現在竟然僅憑你的心智就知道了你原本並不知道的“你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人與人之間心智的差異無法想象地巨大。中文裏就有詞這樣形容:人們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終描述的都是大多數人缺乏心智運用能力而產生的種種形式不同卻又出自同一本質的行為現象。

有些人幾何代數都學不明白的時候,另外一些人卻可以僅憑心智就能夠想象出現實中無法觀察到的超立方體;有些人一生都搞不明白經典物理學究竟是怎麼回事,另外一些人可以僅憑心智就思索出時間的起點究竟在哪裏;有些人買了股票後每天盯著分析圖表不知所措的時候,另外一些人僅憑心智就可以把握經濟的宏觀乃至微觀動向而後做出恰當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