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開拓自己的心智(1)(2 / 3)

人類終於有了文字之後,並沒有馬上因此獲得應有的恩惠。知識的傳播與積累並沒有一下子變得太過容易。從結繩記事到刻石頌德,從罄竹載罪到綸巾議論,從宣紙錄史到革皮藏圖,文字的載體從未易於保存、便於傳播。小說《西遊記》生動地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文字傳播極為困難的時代,獲取知識(取經)有多麼辛苦。

然而今天,文字傳播的便易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以說是互聯網改變了一切。字處理程序、博客程序(Blog Engine)以及搜索引擎使得文字書寫、經驗知識的記錄、傳播、共享、檢索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任何人隻要稍有常識,就可以“出版”自己“體驗”、“試錯”、“觀察”的文字記錄。搜索引擎簡單而又清爽的界麵背後幾乎是宇宙量級的信息(用“海量”這個詞已經不夠)。知識共享的精神被前所未有地發揚光大,最直接的也是意義最重大的產物是免費的維基百科(Wikipedia.org)。今天,隻要擁有足夠的閱讀能力,任何人都可以獲得過去難以獲得的“博士”級的知識。

所有用過“飯統網”或者“大眾點評網”的互聯網用戶都可以體會到使用文字共享信息和經驗的好處。即便從小就生活在大城市,也沒有辦法詳知所住城市每一處吃吃喝喝的好去處。沒有這種文字的共享,人們就不得不退回“石器時代”,而失去很,多享受生活的機會。“不到長城非好漢”之類的說法,在文字(以及圖片、視頻等其他信息記錄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多少已變得有些莫名其妙。

在這樣的時代裏,“閱讀”突破了個體的“體驗”或者單純的“試錯”的種種局限。“體驗”往往隻能局限於自己,而“試錯”也受限於自己的閱曆。然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得知他人的“體驗”和“試錯”結果(即所謂的“經驗”)。可以跨越時間、空間,更不用說跨越種族和國度——文字翻譯工具越來越先進,而掌握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數也在不停地增加。

“閱讀”的前提是使用文字記載的前人經驗已經存在。而文字使得快速的經驗積累成為可能——“對蛇(爬行動物)的恐懼”可能需要幾百代才能通過記憶遺傳變成“天生的知識”,但是,有了文字之後,一代之間,就有可能積累並獲得千百年來積累的知識。現代人隻需要通過小學、中學、大學總計差不多15年左右的時間,就有機會在學校裏把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或者達爾文、門捷列夫,甚至愛因斯坦等曆史上的巨人們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囊括在自己的腦中。

講到文字的重要,忍不住多花些篇幅。以下是電影《基督山伯爵》的一個片段,這一小段,看過無數遍,每次都讓我滿身雞皮疙瘩。

身陷大牢裏的愛德蒙·唐太斯終於見到挖了六年卻不幸挖到另外一個牢房的法利亞神甫。

後來,法利亞神甫要求愛德蒙幫他挖地道:In return for your help,I offer something priceless…(為了報答你的幫助,我將給你提供一樣無價的東西……)—My freedom ?(—我的自由?)愛德蒙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Freedom can be taken away.(自由是可以被剝奪的。)法利亞神甫頗有些不屑,接著說道:As you will know,I offer knowledge,everything I have learned,I will teach you economics,mathematics,philosophy,science…(就像你將會知道的那樣,我教你我知道的一切知識;我會教你經濟學、數學、哲學、科學……)愛德蒙忽然又發現了值得自己興奮的東西:…to read and write ?(讀書、寫字?)利亞神甫愣了一下,發現這是個大字不識一個的家夥,頗有些無奈:…of course.(……當然。)愛德蒙根本無法拒絕了:When do we start ?(我們啥時候開始?)神甫認為知識最寶貴,大字不識的愛德蒙卻隻知道自由最可貴。可是沒有知識,精神怎麼會自由呢?精神不自由肉體自由又如何呢?而精神的自由是誰也奪不走的。愛德蒙的重生從這裏開始了,他開始識字,他開始能夠深刻地思考,不再隻是個動物,而是個可以天馬行空的人——尤其在許多年後他重獲肉體自由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