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潛規則五:洞察人心,攻“心”為上成大事(2)(2 / 3)

點評:

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發現不同人的不同優點,然後盡用其才成就自己的事業。

6.用人要用長處

如果你是領導層的人物,那麼如何用人將能決定你能否成大事。正確的用人方法是,用人要避其短,揚其長,效果方佳,否則隻能事倍功半。

不管什麼人,在稍有不慎的情況下,是不能保證他不會失言的。何況在政治、社交的場合下,多有激進的言論而誤人。有很多領導人物,有些時候在需要的情況下,經常故意散發煙幕彈,用來迷惑世人的耳目。例如袁世凱稱帝時,蔡鍔將軍故意以迷戀名妓為煙幕,從而逃脫了袁世凱掌握的計謀,最後成就了雲南起義。

我們不僅要以“聽他說話,再觀察他的行為”,作為求取將來事業上的證明,而且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傾聽他的言談,以求證過去的事實,並測度出他在言論上的效果。不能隻要抓住了一隻角,而一概認為是整條牛。這一點,從有子的一段故事就可以證明這方麵的重要性。

從前有子詢問曾子是否向老師問過有關喪的事情。曾子用“喪欲速貧,死欲速朽”來回答有子。有子是一個對過去孔子的一切行事,曾經作過很仔細周詳考查的人,並深深地印入腦海,所以乍聽之下,便認為不是孔子說的話。曾子卻證實說是他親耳聽到的,有子仍然堅持不相信,又去詢問子遊,問曾子說的是不是真的。有子還認為,孔子的話必然是有所目的才說。後來曾子又問子遊,有子果然是這樣的人。大概前麵的話是居住在魯國時,知道南宮敬叔因事失職離開魯國,以後有機會再回來,用珠寶行賄魯王身邊的大臣,求得複位而說的。後麵的話是住在宋國時,看到桓司馬自造石棺,三年都不成功而說的。於是曾子便甘拜下風,並請教有子所知道的東西。有子告訴曾子說:“從前老師製定在中都,以四寸厚的棺,五寸厚的槨,以為這樣不會馬上腐爛。老師失去魯國司寇的職位,準備到楚國去,大概先派子夏去,隨後又派了冉有,以這樣知道不想馬上貧賤。”所以,我們對於一個人過去的言論、行為、思想等等,都要作詳細的考察。

每一個有才能的人,都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如果樣樣都要求全才用他,那麼天下就沒有可用的人了。了解人的長短方法,閻循觀說得最精辟,他說:“了解人有四點:知道人的短處,知道人的長處,知道人短處中的長處,知道人長處中的短處。用人有兩點:用人的長處,避開他的短處。教育人有兩點:成就他的長處,除去他的短處。”能做到這樣,天下可用的人才就舉不勝舉。

知人之術,不外乎是:知道人的心性,知道人的氣質,知道人的品德,知道人的才學,知道人的好惡,知道人的長短。還要了解人的環境,了解人的欲望,了解人的曆史,了解人的交往。

點評:

欲成大事如果能以這十條為指導原則,並進行周詳的考察,必能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挖掘其價值,為自己的事業注入無窮動力。

7.給人所需獲己所要

要借助別人的力量成就大事勿必從滿足別人的需要出發,結果定能盡人意。

從你來到世界上這一天開始,你所有的每一種舉動,出發點都是為了你自己,都是因為你需要些什麼。請看一個故事:

每一年的夏天,我都去梅恩的釣魚。以我自己來說,我喜歡吃吃楊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於若幹特殊的理由,水裏的魚愛吃小蟲。所以當我去釣魚的時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它們所需要的。我不以楊梅,或奶油作引子,釣魚勾扣上一條小蟲或是一隻蚱蜢,放下水裏,向魚兒說:“你要吃那個嗎?”

你為什麼不用同樣的常識,去“釣”一個人呢?讓這個人忠誠地幫你成就大事呢?

有人問“路依特·喬琪”,如何能在別的戰時領袖們都退休不聞事後,他還身居權位?他作這樣的回答:如果他官居高位,可以歸功於一件事的話,那就是由於他已知道釣魚時,必需放對了魚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