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說話的人比一個不會說話的人更容易成大事。也許有人會反駁說:“我從蹣跚起步時就開始學說話,難道還不會說話不成?”的確,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是要成大事你還有必要掌握一些說話的技巧和策略。比如說“假話”的藝術,“吹牛”的技巧,投其所好,旁敲側擊的策略等等。凡此種種,說話並不是嘴巴簡單的一張一合,它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你不斷揣摸、學習,方能靠它去成就一番事業。
1.語為心聲,不要口不擇言
說話代表了一個人的形象,俗話說:“病從口入,話從口出”。所以要成大事一定要講究說話的方式,不要口不擇言胡亂說話。但說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長久的實踐才能練出良好的說話功夫。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隻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誰都會說話,但有人說話總是口不擇言,象機關槍掃人,一陣狂掃,隻顧自己快活,不顧別人死活。
我們還是先看幾個笑話: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麵。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被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隻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麵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在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懷,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夭莫非命。”眾人生氣地說:“生日壽誕,豈可說此不吉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最後一位客人想:“不說他們就是我了。”主人的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加檢點,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惹怨招尤。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口不擇言,想說就說。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香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這類生活中的笑話,我們要注意避免。
明人呂坤認為,說話是人生第一難事。像上麵所說的情況,還不是太難的。隻要注意語言修養,慢慢就會改善我們說話的紕漏和不足之處。說話難,最要命的就是說真話、說實話太難。
中央電視台開辦了一個《實話實說》的節目,主持人崔永元談到了辦節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說,現在世道變了,“文字獄”時代已成往事,說真話已不會闖下大禍,但“說實話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傷害”。《實話實說》欄目請過幾百位座上客來侃侃而談,結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評不上職稱,原因是“喜歡拋頭露麵不鑽研業務”。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長人選,因做節目耽誤了前程,理由是“節目中的觀點證明此人世界觀有問題”。一報社記者參加的節目一經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們說他出風頭,什麼都敢說,惡心。另一電台記者回去後被領導審查,認為他一定是拿了許多錢才會那麼說。還有一位老年女性在節目中真誠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結果好多人打聽她是不是神經病……
崔永元苦惱地說:“所以連我們自己有時都懷疑,節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體會到了“人生惟有說話是第一難事”。
生活中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實在太多了。明明是這麼回事,有人偏偏說成那麼回事。剛才還這樣講,一轉臉又那樣講了。這樣隨風轉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沒意思。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的“變色龍”,就是這樣很“累”地不斷自打嘴巴地說話的,我們做人可不能這樣。
說話難,但因還要做事,所以也就不能就此閉口不言,學會怎樣說話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技巧是要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原則,指鹿為馬,曲意逢迎。如果違心地說話,那技巧就變成了惡行。崔永元說得好:“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討論技巧,我們用酒精泡出了經驗,我們得意地欣賞屬於自己的一份嫻熟時,發現我們丟了許多東西,那東西對我們很重要。”
說話不堅持原則,丟掉的是人格,丟掉的是成大事的真正資本。
說話這事,孩子不會覺得難,怎麼想就怎麼說。隻有大人們覺得是道難題。在人們知道左顧右盼,思前想後,知道掂量和玩味,孩子們的詞典裏還沒有這許多詞彙。這題很難。那麼,如果我們實在想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該怎麼說時,怎麼辦?崔永元出了個主意:那就實話實說,就像來自德國的教練施拉普納對中國足球運動員說的:“當你不知道該把球往哪兒踢時,就往對方球門裏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