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潛規則六:巧舌如簧,從說話中尋找突破口(1)(2 / 3)

這是解決說話難的最終辦法,曲意逢迎隻能避開一時的麻煩,得到的是良心上的永久不安。但是切忌口不擇言,講究一下“心機”,實在不能說,寧可保持沉默。

點評:

說話是一門高深的藝術,終其一生學之不盡。要成大事不得不認真研習有關說話的種種方式和策略,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果。

2.爭辨隻是蠢才的喜好,聰明者不屑為之

謝爾蓋維奇曾說過:懦弱愚蠢的人才好激動和大吵大嚷,聰明強幹的人什麼時候都應保持自己的尊嚴。事實也是如此,聰明的人決不參與爭辨。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一天晚上,美國人戴爾·卡耐基在倫敦得到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訓。當時他是羅斯·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經紀。大戰期間,史密斯爵士曾任澳大利亞空軍戰鬥機飛行員,被派在巴勒斯坦工作。歐戰勝利締結和約後不久,他以30天旅行半個地球的壯舉震驚了全世界。沒有人完成過這種壯舉,這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給他5000美元獎金,英國國王授予了他爵位。有一天晚上,戴爾·卡耐基參加一次為推崇他而舉行的宴會。宴席中,坐在戴爾·卡耐基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並引出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說那句話出自聖經,他錯了。戴爾·卡耐基知道,且很肯定地知道出處,一點疑問也沒有。為了表現出優越感,戴爾·卡耐基很討嫌地糾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出自聖經。”他自信確定如此!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戴爾·卡耐基的老朋友弗蘭克·格蒙在卡耐基左首,他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於是,戴爾·卡耐基和那位先生都同意向他請教。格蒙聽了,在桌下踢了戴爾·卡耐基一下,然後說:“戴爾,這位先生沒說錯,聖經裏有這句話。”

那晚回家路上,戴爾·卡耐基對格蒙說:“弗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

“是的,當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給他留點麵子?他並沒問你的意見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麼要跟他抬杠?應該永遠避免跟人家正麵衝突。”

天底下隻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式,那就是避免爭論。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絕對正確。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即使贏了,但實際上你還是輸了。為什麼?如果你的勝利,使對方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麼樣?你會覺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他會自慚形穢,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而且——“一個人即使口服,但心裏並不服。”

正如明智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偶爾能獲勝,但那隻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寧願要一種字麵上的、表麵上的勝利,還是要別人對你的好感?

威爾遜總統任內的財政部長威廉·肯羅以多年政治生涯獲得的經驗,說了一句話:“靠辯論不可能使無知的人服氣。”

拿破侖的家務總管康斯坦在《拿破侖私生活拾遺》曾寫到,他常和約瑟芬打台球:“雖然我的技術不錯,我總是讓她贏,這樣她就非常高興。”

我們可從中得到一個教訓:讓我們的同事、朋友、丈夫、妻子,在瑣碎的爭論上贏過我們。

爭辯不可能消除誤會,而隻能靠技巧、協調、寬容,以及同情的眼光去看別人的觀點。

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決不會在私人爭執上耗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步一點;而那些顯然是你對的事情,就讓得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因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點評:

的確,隻有愚蠢的人才好與人爭辨,真正的聰明人寧願沉默。因為無謂的爭辨的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於成大事沒有任何益處。

3.裝“聾”作“啞”成大事

沉默是“心機”中的“心機”,更是成大事必需的“心機”。

某機關有一個女孩子,平日隻是默默工作,並不多話,和人聊天,總是微微笑笑的。有一年,機關裏來了一個好鬥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動發起攻擊之下,不是辭職就是請調。最後,矛頭終於指向了這個女孩子。某日,這位好鬥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貫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點燃火藥,劈哩叭啦一陣,誰知那位女孩隻是默默笑著,一句話也沒說,隻偶爾蹦出一個字:“啊?”最後,好鬥的那個主動鳴金收兵,但也已氣得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了出來。

過了半年,這位好鬥的女孩子也自請他調。

你一定會說,那個沉默的女孩子“心機”實在太好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那位女孩子聽力不大好,理解別人的話不至有困難,但總是要慢半拍,當她仔細聆聽你的話語並思索你話語的意思時,臉上又會出現“無辜”、“茫然”的表情。你對她發作那麼久,那麼賣力,她回你的卻是這種表情和“啊?”的不解聲,難怪要鬥不下去,隻好鳴金收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