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李比希是19世紀最傑出的化學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從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那裏學成歸來,年僅22歲,已是台森大學的教授。
一天,一個製鹽工廠的熟人給他送來了一瓶浸泡過某種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請他分析鑒定其中的化學成份。經過一番處理,李比希從中提煉出某些鹽類。
他又將剩下的母液與氯水混合,再加一點澱粉試劑,母液立即呈藍色,這說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
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這溶液來看,發現在藍色的含碘溶液上麵還有少量的棕色液層。
這液層是什麼?
他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想當然地斷定它是氯化碘,於是馬上標簽,實驗便告結束。
一年以後,一個與李比希同齡的法國青年巴拉,因為家貧,一麵在當地學院讀書,一麵在藥學專科學校實驗室當助手。
他沒有輕信李比希的結論,而對棕色液體進行多方試驗,結果發現了一種與氯、碘極為相似的新元素“溴”。
李比希因為想當然,一個重大的發現失之交臂。為了永生不忘這一深刻教訓,李比希每當指導學生實驗時,就將“氯化碘”標簽拿出來,告誡他們不得粗心大意,而應留心意外的發現。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偶然性的機會,但是,假如沒有平時對知識的積累、辛勤持久的思索,那麼,機會即使降臨了,也無從知曉,知曉了也不會捕捉利用,所以,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偶然性的機會上。
如果把人的命運比作一個圓弧軌跡,那麼偶然性(意外性)的機會就是這個圓弧的外切點;這個圓弧擴得越大,它的外切點就越多。
點評:
所以一個人的智能視野越大,碰到的偶然的機會就越多,利用偶然的機會進行創造發明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8.見微知著,發現成功機遇
如果你肯動腦子,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事都有其可開發之處,而且很多成大事智慧和發現都來自一些平常的小事,隻是有時你沒有發現罷了。
“忽略小事的人是不會成大事的”。美國著名的汽車製造公司——福特汽車公司,是以福特的名字命名的。當年的福特大學畢業後,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去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曆高。他覺得自己沒什麼希望了,但既然來了,也不能不去一試就打退堂鼓啊。於是,他便敲門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地上有一張廢紙,就彎腰把它撿了起來,順手把它丟進了廢紙簍裏,然後走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對他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福特感到意外,董事長說:“前麵三位的確學曆比你高,而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的眼睛裏隻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而隻能看見大事、忽略小事的人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家公司。果然,後來福特幹得相當出色,終於坐到了董事長的交椅上。
美國著名的家具經銷商尼·科爾斯,一次家中突然失火,幾乎燒光了他家裏的一切,隻有些粗壯的鬆木,外麵燒焦,而木心得以殘存。要是一般人,可能在極度的痛苦中將這些廢料扔掉完事,但尼·克爾斯卻從這些焦木中發現了商機:因為那焦木的舊紋理和特殊的質感使他產生了靈感,他決定要製造以突出表現木紋為特點的仿古家具。
他用碎玻璃片刮去廢木上的沉灰,再用細砂紙打磨得光滑潤澤,再塗上一層清漆,便顯出了古樸、典雅、莊重的光澤和清晰的木紋。就這樣,他製造的仿古典木質家具獨領潮流,從此生意興隆。
有人讚歎尼·科爾斯因禍得福,其實不然,隻是他能從一件細小的事物中觀察和發現,奇跡才會出現。如果換一位不善於思考的人去看那堆燃而未盡的廢木頭,眼睛看直了也不會發現什麼的。我們不光去看還要能有所發現,還要很好地運用智慧去深入思考,有所醞釀,有所感觸的同時要做到更深一層地設計發掘,才會有超常規的新發現。
其實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如果肯動腦子,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事都有其可開發之處,而且很多的智慧和發現都來自一些平常的小事,隻是有時你沒有發現罷了。那麼怎樣培養一種能從平常事物中有不平常發現的心態呢?那就是要有一種善於思考的態度,隻要勤於思考,仔細觀察,就不會讓很容易得到的機遇溜走。
美國玩具開發商布·希耐一次到郊外去散步,偶而看到幾個孩子在玩一種又醜又髒的昆蟲,且玩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他立即聯想到兒童玩具市場上所銷售和設計的,全都是造型優美,色彩鮮豔的玩具,那麼為什麼不給孩子們設計一些醜陋的玩具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呢?想到這裏,他立即安排研製生產,推向市場後,果然反響強烈,供不應求。從此,醜陋玩具在市場上的銷售經久不衰。
那麼這些人為何會如此聰明,隻是靈機一動就能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嗎?因為在對刺激產生反應的過程當中,他們的潛在意識十分積極和敏銳,這就證明了人在自信和主動的狀態下才會變得聰明能幹。也是在這種時候,他們才最具能動性和創造力,而且此時他們也最能很好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和發揮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