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自己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結論。他在《呻吟語》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
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精明還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渾厚中悄悄地運用。古往今來得禍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精明的人,沒有因渾厚而得禍的。現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極點,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耍小聰明的人有兩種災禍,一個是被人猜忌防範而招禍,一個是自己會把事情辦壞而難成大事。它可以使人得意於一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然而終究還是自毀,永遠不會取得真正的、偉大的成功。一個欲成大事的從政人員若耍小聰明就會早早被扼殺在搖籃裏,一個處處被人防範的人怎麼能真正取悅於上司和同事?又怎能成一番大事業?
因而,凡欲成大事的人要從楊修之死中吸取深刻的教訓以警戒自己:
其一,才不可盡露。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華橫溢,其才蓋主。這恰恰犯曹操的大忌。孰不知,有些帝王將相是不喜歡別人勝過自己的。而楊修卻恃才放曠,無所顧忌,碰上曹操這個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嗎?
其二,人不可要“小聰明”。楊修的確很聰明,他能聰明得看透別人看不到的許多東西,能猜透別人猜不透的許多東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終於,他的表麵的聰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絕路。他小聰明的過分外露,他小聰明無節製的濫用,注定了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成不了大氣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權力的道路上成為失敗者。
點評:
在通向權力的道路上,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要想順利地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成就一番輝煌偉業,一要虛心謹慎,切忌恃才放曠,無所顧忌;二要“胸有成府”,千萬不要出不必要的風頭,耍小聰明。
2.喜怒不可形於色
成大事者要記住喜怒不可形於色,喜怒形於色,等於時刻把自己的心態和計劃告訴別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對人對事的態度,掌握一定權力的人,把自己的喜怒經常流露給下級,下級則會投其所好,而掩蓋事物真正的本質。普通人過於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則顯得為人膚淺,也容易開罪於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多地暴露出來,對你成大事極有好處。
西漢時的竇嬰,是孝文帝皇後哥哥的兒子。漢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為魏其侯,他喜歡蓄養賓客,天下的遊士都歸奔他。當時,桃侯劉舍被免去宰相的職務,太後多次向皇上說竇嬰:“魏其侯喜歡沾沾自喜,行為不定,很難擔當得起宰相的責任。”於是最終沒任他為相。
晉朝的謝安,孝武帝時任尚書和太保。太元八年,後秦的苻堅入侵晉國,謝安派他的侄子謝玄去退敵,在淝水把秦軍給打敗了。捷報傳來,謝安依然神情自若地和客人下圍棋。客人走後,謝安走進屋裏,過門檻時,卻因高興過度,把木鞋的齒都折斷了。喜怒都是人類的情感。當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怒自然而然產生了。發怒不僅傷身,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一個易發怒的人難成大事。曆史上也有不少因發怒而給自己或他人造成巨大損失的例子。當然任何事物有利則有害,有弊也有益,怒有害於身心健康,有害於友情,有害於事業,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麵。《獨異誌·華佗》中記述了華佗給一位郡守看病,診脈之後,沒有給他開任何藥方,而是曆數該人的罪責和過錯,把郡守大罵了一頓,拂袖而去。郡守大怒,氣蕩胸腹,誓不饒華佗,不想一怒之下,吐出了大量黑血,過了一段時間,病反而好了,這才知華佗醫術之高,是用激怒之法,治好了郡守的病。
怒計在兵法中也常常使用。東漢光武帝建武5年,命令王霸和捕虜將軍馬武率兵攻打駐守在垂惠的豪強周建,蘇茂則率幾千人增援周建,另外派精良的部隊去堵截馬武的糧隊。馬武隻好前去救糧,周建則出城與蘇茂聯手夾擊他,馬武自恃有王霸的救援,作戰不精心也不賣力,結果戰敗。馬武的兵士跑到王霸那裏去求援,王霸卻說:“現在敵軍士氣高漲,我要出兵,還不是和你們一樣慘敗?你們回去憑自己的力量去死命抗戰吧。”王霸閉門困守,就是不派援兵,這一下可激怒了馬武和他的隊伍,他們嚴加修整,準備再戰。而王霸的將士們不願讓馬武的部隊孤軍奮戰,紛紛向王霸請戰,王霸則自有其道理:“蘇茂部隊兵精將良,作戰英勇,我軍將土對此都有恐懼之感,而馬武和援軍相互依賴,互相指望,不能一心一意奮勇作戰,必敗無疑。現在我軍拒而不援,馬武因為沒有援軍,反而增強了戰鬥的勇氣,我們再共同作戰,才能勝利。”王霸激怒了馬武,也才使他們贏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