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不知急急忙忙傳召臣等,是不是有什麼緊急大事?”國舅李業先施一禮,低聲詢問道。
原來剛剛的一行人是受皇帝的召喚,進宮麵聖的。其中包括受蘇逢吉挑唆的皇城使李業,還有他的一幫朋友,有:樞密都承旨聶文進,飛龍使後匡讚,茶酒使郭允明。
蘇逢吉也是先帝時的大臣,但他與楊、史等人也有些不愉快。
後漢劉知遠沒當皇帝時,他就喜歡投其所好,從一小吏慢慢地做上了節度使判官。劉知遠稱帝,他便被授予丞相之職。
位極人臣之後,他不思為皇帝分憂,為百姓謀利,反而利用自己的官位賣官售爵,謀取私利,造成有些地方文盲當政,加劇了社會的黑暗。並且,設計陷害前朝宰相李菘,強行霸占他的府邸財產。
種種的一些做法,讓其他的顧命大臣很是不滿,郭威曾多次在酒席之間斥責他,所以他常常懷恨在心。
恰好少主即位後,李業等人也與史、郭等人之間有隙,所以曾多次在李業麵前挑唆,想利用李業等人鏟除異己。
這李業本是李太後家中最小的弟弟,從小嬌慣跋扈,結識的也都是些不學無術,遊手好閑之徒。曾經李業和聶文進、郭允明等人在皇宮內放風箏,太後認為這樣不吉利,會招致禍端,教育過他們。
後來宣徽節度使空缺,李業向太後謀求這個職位,太後又將這是轉告給皇帝,但當皇帝在朝堂之上提出這事之後,卻遭到了楊邠、史弘肇等人的反對,從此懷恨在心,卻給了蘇逢吉可乘之機。
今天上午,朝堂上的事他們也都知道,所以大概也知道皇帝傳召的用意。
所以聶文進深吸一口氣,看似十分關切的問道:“陛下可是有煩心之事?”
“自朕登基以來,楊邠、史弘肇、王章等人仰仗於先帝關係甚密,專橫跋扈,恣意朝政,這些個老東西根本不把朕放在眼裏,如今,朕處處受製於其,是時候想辦法除去他們了,諸位可有什麼良策?”
李業等人聽完,心中不禁竊喜,笑眯眯地說道:“皇上,這些老臣把持朝政多年,親信、黨羽遍布朝堂、軍隊,要想除掉他們,隻能……。”
李業便將他們早已謀劃已久的計策告訴了少主劉承佑。
皇帝聽完,也覺得計謀可行,但感覺還是不怎麼放心,就想去詢問一下母親李太後的意見。
“來人,擺架!朕要去後宮。”
轉眼帶人來到了後宮李太後處,太後還在小憩,“不知皇兒不去午休,到哀家這裏,可有什麼要事?”
劉承佑請了個安,秉退左右,“母後,兒臣也不想打擾您休息,是為了……”便將國舅李業要誅殺權臣的計謀稟告了一遍。
李太後一聽,大吃一驚,雖然也看不慣楊、史等人的平日作為,但如果這樣做的話,必然會使朝堂動蕩,政事不穩,所以說道:“這事太大,怎麼能輕易執行?還是要與丞相等人權衡下利害,方可定議。”想借宰相之手,阻止此事的發生,穩定時局。
這時,一旁的李業眼睛一轉:丞相蘇逢吉本就與史弘肇等人有間隙,就是跟他們商量,他們也是會同意的,到時候這功勞還要分給他們一份,還不如我們獨占的好。隨即對太後說道:“太後,先帝在時曾說道:‘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文人怯懦,容易誤人。’他們顧慮太多,況且時間拖久了,容易走漏風聲,這事如果讓他們知道,那就完啦。還是要先下手為強啊,太後。”
太後聽了還是不以為然,想要再勸勸皇帝劉承佑。
承祐隻認為這事已經是箭在弦上,不能不發了,便憤憤說道:“國家重事,非閨閣所知曉,兒臣自有主張。”言罷,拂衣徑出。
李太後看著皇帝遠去的身影,不禁潸然淚下,獨自哀歎:身逢亂世,哀家身為太後,也沒辦法左右的。婦道人家,隻能隨波逐流,任他人擺布了。
回宮之後,劉承佑再次召集聶文進、郭允明等人,吩咐他們說:“不管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就按舅舅的計謀行事,你們趕快回去安排吧,明天就送那群老不死的歸西。”
四人聽完心花怒放,感覺大事已成。
齊聲拜倒:“皇上聖明!”深深施了禮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