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業沒反應過來,已被親兵控製。
“大膽李洪義,你這是何故?敢抗旨……”孟業話還沒說完,利刃已經架在脖子上,頓時像霜打的茄子似得蔫兒了。
“好你個孟業,不想死的話,趕緊將事情說清楚。”王殷指著他,吼道。
孟業無奈,自知再有所隱瞞,性命將會不保,便將汴梁之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王殷等人聽了,內心憤憤不已,想要拔劍殺了孟業。
卻被李洪義拉住,“兄長,殺他雖說能暫解心頭之恨,但定會落下反叛之名,不如暫且將他關押,差人稟明樞密使郭威,再從長計議。”
王殷聽李洪義這麼一分析,也覺得殺了孟業太過衝動,遂命人將孟業關進大牢,又差副使陳光穗,轉報鄴都郭威。
郭威本是五代時有名的將領,熟讀兵書,武藝過人,可算是文武全才。後漢初創時,郭威在各方麵都為劉知遠出謀劃策,使後漢政權很快穩定下來,作為重臣郭威在劉知遠臨終時被任命為托孤大臣,少主劉承祐繼位後,讓郭威任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
自從到了鄴城之後,興利除弊,整治軍務,訓練士卒,戍邊將士都願聽從指揮,遼人也不敢犯境,河北之地算是較為安穩。
一日,郭威正與監軍王峻出城巡閱,討論邊疆之事,忽然有人上前稟告,澶州副使陳光穗求見,心中不由有些不解:何事會讓一澶州副使親自前來?
陳光穗見到郭威等人,大叫一聲:“大事不好了,郭公!”
郭威等人更加疑惑,陳光穗便將密詔呈給郭威看。
郭威看完,得知京城有變,臉色忽然一變,身子也顫了顫,沉思些許:楊、史、王三家已盡遭屠戮,聖上既然差人來,要謀害於我,恐怕留在汴梁的妻兒性命堪憂啊。若此時舉兵回京,既報不了此仇,反而還會白白害了自己,那我一家老小的冤屈何人可來平反?
想到這裏,計上心頭,便將詔書藏入袖中,立刻帶著眾人打道回府。
也沒有將詔書給王峻看,生怕王峻得知一切後,衝動起來,那後果將沒法收場。
王峻此時雖然內心充滿疑問,但礙於郭威的平日威嚴,不敢多問,也跟著回城了。
回到鄴城後,郭威立即召入鄴城行營馬軍指揮使郭崇威、步軍指揮使曹威及大小三軍將校,齊集一堂。
郭威當著眾人之麵,深沉地低聲說道:“我與諸位拔除荊棘,曆經萬難,追隨先帝,共謀天下。先帝不幸駕崩,我等親受顧命,與楊、史諸公苦心經營,廢寢忘食,才令國家相安無事。如今楊、史諸公,無故慘遭滅門,又有密詔到來,要取我及監軍王峻的首級。我想故人皆死,也不願獨生,爾等可奉行詔書,斷我首以報天子,這樣才不會連累你們!”
郭崇威等人聽著,不禁失色,哭訴著答道:“天子年幼,此事必不是聖上之意,定是有朝中宵小,在聖上左右挑唆君臣之間的關係。假使我等殺了將軍和監軍,那才是讓小人得誌啊,這樣國家還能治安嗎?末將等人願跟從郭公入朝,麵聖洗雪,蕩滌鼠輩,廓清朝廷!”
郭威一聽,內心竊喜:看來我這試探之策,已經奏效。但喜形不能於色,依然臉色有些為難,環視了一下周圍之人。
跟隨多年的謀士魏仁浦一看,心領神會,上前再進言道:“公乃國家大臣,功名累著,今握強兵,據重鎮,才致使朝內小人構陷,如此豈是區區言語所能辯解?時事至此,怎能坐而待斃!”
翰林天文趙修己亦從旁接入道:“公徒死無益,不如順從眾人之意,驅兵南向,誅佞臣,清君側。這是天意授公,天意不可違啊!”
眾人商議妥當,來到大營,擂起戰鼓,點齊兵馬。點將台上,郭威威風凜凜,立於中間,郭崇威、曹威、王峻並陳光穗、魏仁浦等武官謀士分立左右。台下旌旗招展,刀槍林立,士兵們精神矍鑠,英武不凡,可見郭威等人帶兵有方。
郭威大步向前,居高臨下,意氣風發:“眾將士,今北方不安,朝廷命我等駐兵在外,以禦胡虜。然朝堂之內有小人作祟,妄議朝政,擅殺大臣。諸將領不忍皇上蒙蔽,欲誅奸臣、清君側,還朝廷之清明!”
“誅奸臣!”
“清君側!”
……
郭威在軍中素來威望甚高,話音剛落,校場之內,瞬間聲如雷動,誓要追隨郭威,鏟除朝廷佞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