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弄清孩子(2 / 2)

……

對於一個孩子的好壞判斷,一是從孩子行動上來判斷,二就是從孩子的言語上來判斷。當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說出這種不近人情的話時,家長的第一判斷就是孩子的德行太差,自己在這方麵對孩子的教育失職了,需要加強。當家長在麵對這樣的孩子的時候,他們知道對孩子要“加強教育”,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做。

其實,所謂的“加強教育”,有時候並不僅僅是加大對孩子說教的強度,而是要花精力找出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拿出更多的時間,選用更適當的教育方法等,這才是正確的“加強教育”。但很多家長並不是這樣做的,當孩子語出傷人的時候,他們的“加強教育”,教育得也很“及時”,也有“很強的針對性”,當然,教育的過程也是“步驟清晰”。比如,兒子對他的父親說:“你再管我,我就對你不客氣!”這時,有的父親就會馬上走到孩子的麵前,實施他的教育步驟:

第一步:對孩子或打或罵;

第二步(脾氣好的也可能是第一步):直接責問孩子:“我看你如何對我不客氣!”(針對性很強);

第三步:用思想教育孩子,批判是教育方式,語言為主要教育手段,批評的主題是:“這孩子,太無法無天了。”

在家長看來,孩子的錯誤言語,自己沒有等閑視之,而是及時地對孩子進行了“說服”教育。這種教育看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過幾天,孩子對父母又冒出一句:“你閉嘴好不好”的話來。孩子語出傷人的毛病依然如故——這種加強的教育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前麵說過,孩子出口傷父母的心,是對父母某些方麵不滿的結果,這些不滿自然就會給孩子的心裏帶來怨氣,特別是對於一個外向型的孩子來說,不滿憋在心裏那可是如魚更在喉,他們隻有通過語言來刺激自己的父母,以此使自己得到均衡。但在現實中,又是父母使叛逆孩子心中失去這種“均衡”的:麵對一件事,媽媽不停的嘮叨,希望是能起到強調的作用,但在孩子心裏卻是母親的囉嗦,這使孩子心境難寧,會感到母親很煩人。

這就使孩子沒有辦法使自己的生活輕鬆起來,於是,不同的孩子會用不同的叛逆方式來進行“自我釋放”,比如頻繁地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和大人對抗、故意使人痛苦、怨恨他人、報複他人等。孩子說話很傷人,隻是孩子逆反行為中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是被自己不滿情緒憋悶的結果。心裏憋著不滿誰都很難受,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從排解孩子心中的怨氣入手,他們的教育是對孩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的教育是治標不治本的,教育就不會有效果。

1.反思自己。當孩子突然激烈或苦悶時,父母應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幹預了孩子。

2.查找原因。孩子情緒低落時,父母應學會留心觀察孩子,弄清令他鬱悶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