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在白蘭地的觥籌交錯聲中,主賓皆大歡喜,好像宰割中國猶如宰割一隻羔羊,立即就可拿上他們的餐桌。
11月26日,英國公使朱爾典與袁世凱密謀後,由英國駐漢口領事出麵,向湖北軍政府提出南北停戰議和的建議。黎元洪力主與袁妥協,並致函袁世凱,要他翻然速來,共扶大義。12月初,停戰協議一定,北派唐紹儀,南派伍廷芳於12月18日一起坐上了談判桌。
同日,列強駐京外交使團召開會議,各國公使一致讚成了沙俄公使廓索維慈的建議:要求各國本國政府允許,向南北雙方代有提出同文的非正式照會,勸告早日恢複和平。
南北議和,袁世凱背後有列強支持,前麵有革命黨內的立憲派支持。武昌起義前,張謇早與袁世凱攜手合作。後來張謇不願當孫中山的實業總長,卻跑到上海幫助袁世凱。伍廷芳和唐紹儀在談判桌旁,板起麵孔,十足官話。一到晚間,卻應張謇之邀,至上海南陽路趙鳳昌家中與立憲派密謀,怎樣對付孫文和革命勢力。
趙鳳昌原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機要幕僚,總辦文案,張之洞對他言聽計從,所以當時有“兩湖總督張之洞,一品夫人趙鳳昌”之說。後來,趙被人參劾落職,在上海當寓公,和清廷官僚及立憲派過從甚密。他的住宅“惜陰堂”便成了南北議和代表同立憲派一起搞陰謀的場所,張謇和唐、伍諸人,就成了袁世凱的前哨走卒。
“惜陰堂”的一切密謀,都傳達到混入南京臨時政府和各省軍政府的立憲派那裏,他們共同彙集了一股反對孫中山和革命黨的暗流,在革命黨內部極力散布對袁世凱的幻想,製造妥協空氣,迫使革命派向袁世凱交出政權。
張謇的行動進展順利,密電袁世凱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願公奮其英略,旦夕之間勘定大局,則為我中華之幸矣!”
袁接密電,又派心腹走卒攜款到上海,巨資付汪精衛、張謇,叫他們鑽入革命派內部,盡量收買革命黨人支持袁世凱,拆孫中山和南京臨時政府的台。
袁世凱稱心如意,後有列強,前有汪、張內奸,天下到手矣!
孫中山從法國馬賽抵滬,在上海表示決不議和。但是,黃興、汪精衛都不支持他。黃11月9日就曾函袁世凱,黎稱他是中國的拿破倫、華盛頓,亟盼他出任大總統。他害怕袁世凱像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一樣,鎮壓辛亥革命。
汪精衛則早已身在曹營心在漢,委身袁世凱,給袁世凱當軍師,叫他對革命黨南撫北剿,並向袁世凱秘密出賣北方革命組織,還上竄下跳,力勸南方妥協。他從北京跑到廣州,說動了黃興,又從廣州跑到上海,暗中參與立憲派的“惜陰堂”密謀,極力為袁疏通,惡意攻擊孫中山有利權思想。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袁又指使部下馮國璋、段祺瑞等發出“誓死抵抗”的叫囂。並撤回唐紹儀,擺出一個血戰到底的架勢。袁的這一手,就是要威逼孫中山就範。
1月11日,孫中山暫時壓倒妥協浪潮,自任北伐軍總指揮,派黃興為北伐陸軍參謀長,6路北伐。13日,津浦線上敗清軍於宿州等地,戰略重鎮徐州不攻而下。皖、豫、鄂戰場上,革命軍也取得了一些勝利。
但是,中外反動派驚慌了,列強公開出麵支持袁世凱,對革命派施加軍事恫嚇,他們不但不承認臨時政府,不給貸款反而盡全力壓迫。英、日、美、德等國軍艦在長江示威,並阻擋革命軍在大連、秦皇島登陸;北京公使團蠻橫地宣布:不準在京秦鐵路兩側5公裏內戰鬥。俄、日兩國分別增兵東北及內蒙。各國報紙竭力宣傳列強要進行武裝幹涉。立憲派危言聳聽,宣場列強一旦幹涉,中國便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沒有軍費,黃興又作無米之炊:“(對孫中山)你如果不讓步,我就不負責指揮軍事的責任”。孫中山十分生氣,但又孤掌難鳴,隻有讓權,讓政府。
孫中山一讓權,袁世凱又壓上一步,主張清廷與南京臨時政府同時解散,由他另組共和政府。孫中山揭露了袁世凱企圖獨攬大權的陰謀,伍廷芳、汪精衛等人竟公開反對孫中山,說袁世凱共和政府革命目的已達,乃是國民之福。孫中山被迫又一次退讓。
孫中山讓一步,袁世凱進十步。為了便於從清王朝手中取得政權,袁世凱給清帝及皇室搞了一個《優待條例》,規定:清帝稱號不變,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400萬元;清帝乃暫居宮室,以後移居頤和園;原有私產由民國保護等等。
孫中山、黃興極力反對,但伍廷芳、汪精衛等卻說保留皇帝稱號不過是“虛名”,共和目的已達,其他細節似可從寬。1912年2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正式通過了《優待條例》。
伍廷芳、汪精衛、張謇、黎元洪4個內奸貽誤民國,孫中山毫無辦法。
中國的資產階級脫離群眾,沒有力量,崇洋媚外,極其軟弱。在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下,他們是一壓就服。
立憲派乘機在革命派內部散布:列強盡皆幹涉,中華即將亡國。
大多數革命黨人也仿佛天塌在即,趕忙紛紛低頭。
袁世凱見此陣狀,眉開眼笑,欣喜至極。
革命派內部明統暗分。同盟會建立並掌握革命政權,隻是暫時的部分勝利。臨時政府對起義各省也隻是“電報統一”,而非“實際統一”。同盟會麵臨著鞏固臨時政府、發展革命的艱巨任務,但它已組織渙散,內部發生分裂。章太炎公開宣布脫離同盟會,另組中華革命聯合會與同盟會對抗!王寵惠、馬君武、於右任等也同張謇籌組了共和統一黨。當時的投降派、後來的大漢奸汪精衛早已與袁世凱父子打得火熱,當麵對孫中山冷嘲熱諷:“你不讚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的職位嗎?”孫中山對此非常生氣,但又無可奈何。
鼓吹“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不乏其人,章太炎就是其中一個。
早在居日期間,章太炎就與孫中山已有隔閡。這一年,唐紹儀奉清廷之命出使美國,路過日本,請日本政府關閉《民報》。東京巡警廳遂以“擾亂秩序,妨害治安”為由,於10月19日封閉了《民報》。章太炎十分惱火,親赴日本裁判廳訴訟。日本政府雖然理屈,但堅持不準《民報》續辦。章太炎往直找唐紹儀算帳,唐已他去。章太炎複至留學生總會館擊落唐紹儀畫像,反複踩踏,以泄已恨。
《民報》被禁後,章太炎專事講學著書,撰寫《小學答問》、《新方言》、《文始》、《國故論衡》、《齊物論釋》等專著,學術成果日富。
本已與孫中山有隔閡的章太炎,又因《民報》經費不足而與孫大相齟齬。1909年,章太炎會同陶成章等人重組光複會,章太炎為會長,即與同盟會分道揚鑣。
武昌起義大爆發後,章太炎於1911年11月18日回國,一回國便要求解散同盟會,並從事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的分裂活動。1912年1月,中華民國聯合會在上海成立,章太炎任會長,出版《大共和日報》,章太炎為社長。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後,函聘章太炎為總統機密顧問。3月,中華民國聯合會改為統一黨,章太炎為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