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25(3 / 3)

1905年9月,革命黨人吳樾在北京火車站突炸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舉朝驚恐。趙秉鈞帶天津偵探隊隊長進京,協助破案。10月,巡警部成立,經袁世凱奏保,趙秉鈞擔行巡警部右待郎。由於趙秉鈞的特務才幹出眾,袁世凱和巡警部尚書徐世昌對他極為信任,巡警部的機要大權都掌握在他手中。他親躬各事,便服外出,考察一切,行蹤無定。

1906年1月,趙秉鈞奏請從天津和保定抽調巡警官兵千餘人進京,改組北京巡警局為內外城巡警廳,把北京的警政抓到手,使原來在北京辦巡警的肅親王善耆地位頗危,僅能自保。趙秉鈞把偵探、巡警布置到各個角落,不僅人民受迫視,就是達官貴人也逃不出他的監視圈,甚至宮廷動靜亦在注視之列。所有重要情報都能及時地送到袁世凱手裏。這樣,趙秉鈞便一躍而成為袁世凱集團的特工頭子。

載灃攝政,袁世凱被罷官。善耆乘勢奪取北京的警權。1909年3月,趙秉鈞被撤職。從此他閑居天津,時常往來彰德,與袁世凱暗通消息,窺測時機。辛亥革命爆發時,他即與袁世凱密謀竊國。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組閣後,趙秉鈞擔任民政部大臣。當時,八旗兵多調入北京城內,揚言要屠殺漢人。一時北京城人心惶惶,局勢混亂。趙秉鈞奉袁世凱之命,先入北京,利用自己在巡警界的潛勢力,在薑桂題毅軍支持下,把新調進的旗兵一律資遣回城外汛地,撤出旗籍巡警,減免捐稅,強令商店營業、戲院開演,迅速恢複了秩序。

1912年1月,袁世凱稱病不再入朝,內閣所有奏折及請旨都由趙秉鈞、梁士詒和胡惟德三人往來傳述。1月19日,他們代表袁世凱列席親王貴王公討論退位的禦前會議,趙秉鈞提出內閣解決時局的方案,即清廷和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同時取消,由袁世凱另在天津組織臨時政府,當場遭到激烈反對。他很不耐煩地說:“此案實為內閣苦心孤詣於萬難之中想出來的辦法,若不見納,除了袁世凱內閣全體辭職,別無辦法了。”說罷,揚長而去。以後,他和梁、胡多次逼宮。

為了加強對清廷的敲打,袁世凱覺得胡惟德等人辦事不甚得力,又令段芝貴(本是段祺瑞族叔,因名望比段祺瑞低,反被人稱為“小段”,而侄兒段祺瑞卻被稱為“老段”)從湖北請來段祺瑞。

隆裕一見這段祺瑞,忽然想起當年曾令西太後害怕的人來了,若再想頑抗一時,隻怕到最後連優待條件也沒有了,不得不下決心,拱手把國家權力交給袁世凱。

二、清王朝壽終正寢曆史行進到1912年2月12日。清晨。

一夜北風,飛雪之後,天寒地凍。養心殿前的兩隻大銅獅身上蒙了一層薄冰,銅獅眼角垂著兩條細長的冰淩,像是永遠也流不完的眼淚。

紫禁城裏,死氣沉沉,陰風慘慘,晨鍾悠悠。昔日金碧輝煌的殿宇,頓時失去了肅穆的光澤。那長長的漢白玉台階上籠罩著一派淒涼陰冷、動蕩不祥的氣氛。

東華門外,戒備森嚴。4個身材魁梧的侍衛武官,穿著清一色的新軍製服,佩著軍刀,早早地便來到了乾清宮,筆挺地站立著。不一會,外務大臣胡惟德帶著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紹英、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學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士詒、工農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等10名國務大臣進宮來了。率領國務大臣上朝,本應是總理大臣的事,袁氏十字街被炸,就奏請由外務大臣代做。上朝的10名國務大臣,按規定,先在乾清宮門內東南角的廊子上落座。那廊子相當大,有好兒間房子那麼長,是王公大臣們入朝候旨的所在。國務大臣們頭戴翎頂,身穿袍套,默默無語地坐著,喝蓋碗茶;胡惟德、趙秉鈞、王士珍等眉飛色舞,一副欣喜神態;梁士詒眯著一雙神秘的等著瞧的眼睛;唐景崇麻木遲鈍;紹英一臉憤懣;達壽無可奈何地垂著頭;譚學衡、熙彥則悵然若失……隻是喝茶、喝茶、喝茶……過了好些時候,終於來了一個太監,通報道:“太後已至後殿了,請各位大臣上殿。”

十位國務大臣一齊起立,習慣地整了整頭上的翎頂、身上的袍套,從廊子裏出來,向殿裏走去。

大殿上,隻有4個太監,站在兩邊伺候著。胡惟德上殿後,即走向寶座,走到離寶座約一丈遠近的地方,就站住了。各位大臣依次走到胡惟德的兩旁,橫列一行,麵向寶座站定。那4名佩著軍刀的侍衛武官,也分開來站在大臣們的身後。待這一切就緒後,有個太監便進去呼道:“請太後禦駕!”

一會兒,從後殿裏走出兩個太監,分站在寶座兩旁,這時隆裕才領著溥儀慢慢地上了殿。

胡惟德忙帶著國務大臣向帝後跪下行禮,隆裕輕輕擺了擺手,說:“不必行舊禮了,今天改行鞠躬禮便罷!”

於是,群臣站了起來,由胡帶著三鞠躬。隆裕很不自然地點點頭,作為還禮。隆裕還禮以後,就落座在正中的寶座上,溥儀坐在旁邊的另一把椅子上。這時,從後殿走出來兩個隨扈太監,站在隆裕兩旁。

胡上前一步說:“總理大臣袁世凱受驚之後身體欠安,未能親自見駕,所以叫胡惟德領各位國務大臣到宮裏來,給太後請安,給皇上請安。”

隆裕點點頭,說了聲“好”,接著又說:“袁世凱也受皇恩,把這樣的局麵應付到今天,為國家、為皇室出了不少力。如今議和能使南北滿意,做到優待皇室等條件,也是不容易的。我和皇上為了全國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頓,不打仗,國家早一天得到統一,過太平日子,所以我按照議和的條件,把國家的大權交出來,交給袁世凱辦共和政府。今天頒布詔書,實行退位。”

禦前太監把最後的三道詔書放在隆裕麵前,她看了幾行,淚水盈眶。此時,太監總管小德張急匆匆地從養心殿門外跑進來,跪在太後麵前稟報道:

“稟太後,醇親王載灃、恭親王薄偉進宮來了,他們一路破口大罵……”

“罵啥?”隆裕擦了擦眼淚問道。

小德張望了望太後和10名國務大臣,欲言又止。

“你盡管說吧!”隆裕口氣很強硬。

“他們罵……袁世凱……是內奸,他們反對退位詔書,要進宮來,和太後……對辯……”

“你給我派人截住門口,不讓他們進來擾亂!”隆裕說得斬釘截鐵。這樣的口氣,她還從來沒有過,她說完以後,連自己也弄不明白,為什麼一向優柔寡斷,今天竟然能說出如此果斷的話來。小德張答應一聲:“喳!”便和幾名太監前去傳達太後的口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