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推銷員又娓娓動聽地談了他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在我過三歲生日的時候,鄰居的一位印度老大媽送給我一件可愛的小玩具,我和印度小朋友一起坐在象背上,度過了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將軍被深深感動了,當即提出邀請說:“您能在印度過生日太好了,今天我想請您共進午餐,表示對您生日的祝賀。”
汽車駛往飯店途中,推銷員打開公文包,取出顏色已經泛黃的合影照片,雙手捧著,恭恭敬敬地呈放在將軍麵前。“將軍閣下!您看這個人是誰?”
“這不是聖雄甘地嗎?”
“是呀!您再仔細瞧瞧左邊那個小孩,那就是我。四歲時,我和父母一道回國途中,曾經十分榮幸地和聖雄甘地同乘一條船。這張照片就是那次在船上拍的。我父親一直把它當作最寶貴的禮物珍藏著。這次,我要拜謁聖雄甘地的陵墓。”
“我非常感謝您對聖雄甘地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感情。”將軍緊緊握住了推銷員的手。
當推銷員告別將軍回到住處時,這宗大買賣已拍板成交。
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在不能正麵說服的情況下,采用“智取”的策略,激起對方的興趣,間接打動對方。
5.先獲得對方讚同的反應
有技巧的說服者,一開始便獲得對方讚同的反應。因此他便為聽眾設下心理的認同過程,使他們朝向讚同的方向前進。它像撞球戲裏的彈子那般移動,將它往一個方麵推動後,若欲使它偏斜,便需費些力量,欲將它推回相反的方向,則需費更大的力量。
心理的形態在這方麵表現得很明顯。當一個人說“不”,而且真心如此時,他所做的又豈是所說的這個字而已。他整個都會收縮起來,進入抗拒的狀態。通常,他會有微小程度的身體上的撤退,或撤退的準備,有時甚至明顯可見。簡言之,整個神經、肌肉係統都戒備起來要抗拒接受。可是,相反的,一個人說“是”時,就絕無撤退的行為發生。整個身體是在一種前進、接納、開敞的狀態中。因而,從一開始我們愈能誘發“是”,便愈有可能成功地攫住聽眾的注意力。
林肯說:“我展開並贏得一場議論的方式,先找到一個共同的讚同點。”他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都能找到這種共同的讚同點。一家中立的報紙在報道一場他的講演時這樣敘述:“前半小時裏,他的反對者同意他所說的每個觀點。他便從那一點開始領著他們往前走,一點一點地,直到最後他似乎已把他們全都引入自己的欄圈裏了。”
在各種爭議中,不論分歧有多大、問題有多尖銳,總是會有某一共同的讚同點是讓彼此都產生心靈共鳴的。例如,大不列顛首相馬克米蘭向南非聯邦國會的兩院發表講演時,南非當局推行的是種族隔離政策,而他卻必須在立法團體之前陳述英國無種族歧視的觀點。他是否一開始便對這種基本歧異展望一番?沒有!他開始時強調南非在經濟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有重大的貢獻。然後他巧妙而機智地提出觀點歧異各根據真誠的信念而來。他的整場講演精妙無比,“身為不列顛國的一位公民,”首相說,“我切望給予南非支持和鼓勵,不過希望各位不介意我直言不諱:在我們自己的領土上,我們正設法給予自由人政治前途。這是我們至深的信念,我們無法在支持和鼓勵各位時不違反自己的信念。我以為,我們應如朋友,不論誰是誰非,共同麵對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今之世,我們之間存在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