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現代社會複雜多變,節奏飛快,充滿競爭,這樣的社會需要敢於挑戰困難、敢於麵對挫折、敢於承擔責任、敢於冒風險、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的社會成員。父母為孩子的安全擔心、憂慮,進而做出不適當的反應,這種愛就成了孩子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障礙。
例
一個初三男孩,媽媽在單位裏是個女強人,非常能幹,在家裏也是個說一不二的人。她為自己的兒子設計好了一切,要他按照自己的藍圖一步步地去做,而從來不征求孩子的意見,在她的心目中,孩子還小,根本不知道如何規劃自己的前途,因此應該由大人來幫他規劃一下。媽媽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希望孩子一切行動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孩子時常感到在生活中一點也不能體現自己的意誌,所以他感到活得很累,非常壓抑。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但他又畏懼母親的權威,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的學習成績雖然不錯,但他缺乏自信心和主動進取精神,隻求能考個好分數,讓媽媽滿意。
評價:父母能幹,幫助孩子安排生活、學習,這樣就扼殺了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扼殺了孩子自己的能力,不僅使其感到痛苦,而且影響成長,這樣就容易使孩子造成心理缺陷。
3.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將最終
導致孩子無能
有的家長非常能幹,把孩子的事情一手包了,並為此而暗自得意。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卻很可能是無能的,因為這樣的孩子在家長的保護下,什麼都不能幹,結果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機會。其實,聰明的家長應該放手讓自己的孩子去幹、去嚐試,即使他做得遠不如家長好,或者他計劃的事情遠不如家長周全,但如果家長不讓他去做、去嚐試,他永遠不會發展出這些能力。這樣做的結果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思考和判斷的權利。那麼,一旦孩子長大後,發現往日的規範限製了他的自由,誤導了他的判斷,或者由於他的刻板、拘謹,使他遭到自己所喜愛的人的拒絕,或者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屢屢遭受挫折,他就會陷入痛苦、懷疑之中,甚至會產生一種無可名狀的怨恨。到頭來,還可能會責怪家長未能讓他學會應付世事的能力。
一個有理性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羽翼漸豐,欲振翅而去,會感到欣喜,而非失落,或者會意識到這是一種必要的喪失,是孩子成長所需付出的代價。即使有一種失落感,也會悄悄地藏之於心底,而不是以痛苦和軟弱的言辭,來影響孩子,將他們羈留在自己的身邊。
讓孩子自己設計自己的目標,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要以家長的能幹,或積下的錢財,企圖為孩子打點一切。要知道能力是不能繼承的,它隻能靠孩子自己去掌握。如果沒有能力,縱然握有萬貫家產,也會折騰光,或者用之於不恰當的地方。
許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而一個一天到晚待在家裏,沒有任何社會活動的家長,是不可能培養出身心健全的孩子的。
專家提示: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和教養方式對孩子影響很大。
如果孩子得不到溫暖,那麼他們會認為生活是冷酷、乏味的,是不值得過的,因而會產生厭世的情緒或念頭。
如果孩子受到過分的寵愛,會產生過度依賴性和自我中心主義,他們就會認為生活就是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一旦得不到這一點,就會產生嚴重的受挫感,或對周圍人過分挑剔。
如果對孩子的管束過嚴,不給他們自由生長的空間,那麼他們會感到學習和生活是單調、無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