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1~3歲孩子健全人格培養的要點(2 / 2)

隨著孩子學會走路,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這也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可以采取折中的辦法,允許他們大膽冒險,而又關注他們以避免“闖禍”;幫助他們正確麵對失敗,而又要盡量避免失敗;允許他們活動的自由,而又要適當地加以控製;幫助他們發展,而不至於影響他們主動性的發揮。在這個時期,隨著孩子的行動自由,他們體驗到了“自我”,體驗到了與眾不同,體驗到了自己的力量,如果發展得好,孩子的靈活性、適應能力可以極大提高。

9.讓孩子自由活動

1歲左右的孩子隻要他們自己完成任何一件小事,都會那麼由衷地快樂,如果此時限製孩子的活動,會引起他們極大的憤怒。當孩子渴望獨立,而活動卻被遏製,他們會以反抗、拒絕來表示他們的怨恨和憤怒。家長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給孩子充分的活動空間,不要什麼都替他們去做,應當始終容許孩子自己做事。讓孩子不斷體會到“成功”的感覺。

10.建立語言上的溝通

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還不能自由地與家長進行語言交流,因此他們的思想還不容易得到家長的理解。此時,家長就應盡早與孩子建立語言溝通,盡量去了解孩子做事的前因後果。不要讓孩子受太多的委屈,不要給孩子留下家長武斷的印象。

11.多花些時間來陪伴孩子

不要過分地忽略孩子,孩子如果整天都見不到家長的麵,就可能認為家長不像以前那樣愛他了,他會感到孤獨、寂寞和難過。所以,家長盡量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了解孩子此時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狀態,及時彌補感情上的欠缺,這樣在家長的關心下孩子也學會了關心。

12.帶給孩子精神上的快樂

人的快樂不一定要由物質來引發,昂貴的玩具或精美的食品並不一定能給孩子快樂,而且這種愉悅隻是最低級的,過多的、無限製的供給,還會引起孩子的占有欲和貪得無厭。物質的東西可能引起一時的愉悅,但並不一定產生發自內心的快樂。家長要多注意給孩子精神上的愉悅,如孩子從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體驗到交往的快樂,體驗到關愛的快樂。

13.啟迪孩子的智慧

孩子的智慧往往是在早期興趣的基礎上增長起來的。家長應具有敏感性和愛心,孩子的細微變化能細心發現和有益引導。家長應細心體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從而加以引導和強化。興趣一旦發生,它能把孩子吸引到所感知或從事操作的事物上,引起他們的探索和鑽研,發現事物的奧妙;而成功的快樂又會加深興趣,並導致完成所從事的活動,並使孩子產生由衷的快樂。其實,講故事是一個啟迪孩子智慧的好方法,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實際上1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專心聽媽媽講故事了,所以在孩子玩累了的時候,媽媽給孩子讀讀故事書,既啟發了孩子的智慧,又發展了其閱讀的能力。

14.教孩子進行基本的交往

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孩子社會化的基本需要,家長要花時間與孩子共處,同孩子一起玩耍和說話。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的交往,創造孩子與他人相處的機會,或是和他們談論自己或別人經曆過的事和讀過的故事等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良好情緒。讓孩子與外界接觸,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孩子學會了如何解決矛盾,學會了怎樣做對自己有利。

15.維護家庭的穩定與愉快

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裏。父母良好的婚姻關係,對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應用良好的育兒知識和采用一致、一貫的育兒方法,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愉快生長的環境,使他們不但在身體上茁壯成長,而且在心理上健康發展。這樣的家庭關係,不僅為孩子提供了良性的情感體驗,更使他們感受舒適。

16.不要強製孩子

家長必須理解,如果孩子自己沒有選擇,自己不能控製與掌握自己,難以得到快樂,就會有無能為力感。

17.鼓勵孩子廣泛的興趣

培養多種興趣對擅長某一方麵的孩子尤為重要。通常,這類孩子專心於他們的才能,而排斥了其他愛好,如果父母幫他們發現其他活動的樂趣,孩子就會更快活了。孩子可以從很多方麵獲得快樂,孩子的興趣越廣泛,快樂就越多。

18.正確處理不順心

要讓孩子明白,即使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人也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但他們很快就恢複過來了。家長應教導孩子去尋找生活中可安慰的事物,講解從困難中看到光明,恢複到愉快的心情中去。

專家提示:

1~3歲年齡段是孩子人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期,所以家長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應倍加重視。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既不能過分地約束,又不能過於忽視;既要寬容,又要嚴格要求。要多鼓勵孩子,使他建立自信心;要注意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要有意識地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等。孩子健全人格培養得好,將使他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