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突破瓶頸的製約(2)(2 / 3)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皮林說過:“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在很多時候,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的目標和思維會使自己處於一個兩難的境地,這時,最明智的做法是窮則思變,變則通,及時地抽身而退,去開辟其他研究項目,尋找新的成功契機。

牛頓早年就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大量的實驗失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研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跳出了這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

當你確定了目標以後,下一步便是要審慎地鑒定自己的目標,或者說確定自己所希望達到的領域。如果你決心做一下改變,就必須考慮到改變後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決定解決某一問題,就必須考慮到解決問題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當描述了理想的目標以後,你必須研究一下達到該目標所需的時間、財力、人力的花費是多少,你的選擇、途徑和方法隻有經過檢驗,方能估量出目標的現實性。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是可行的,否則,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標。

現在有許多滿懷雄心壯誌的人毅力很堅強,但是由於不會進行新的嚐試,因而無法成功。請你堅持你的目標吧,不要猶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變通。如果你的確感到行不通的話,就嚐試另一種方式吧。

許多成功人士一生不敗,關鍵就在於用活了為人處世的變通之道,進退之時,俯仰之間,都超人一等,讓左右暗自佩服,以之為師。

學會為人處世變通之道是決定你能否從人群中挺立起來的第一關鍵;反之,凡不知為人處世變通之道者,一定會在許多重要時刻碰得頭破血流,跌入失敗之境。

兩個探險家在林中狩獵時,一頭凶猛的獅子突然跳到他們麵前。“保持鎮靜”,第一個探險家悄悄地說,“你還記得我們看過的那本關於野生動物的書嗎?那書上說,如果你非常冷靜地站著別動,兩眼緊盯著獅子的眼睛,那它就會轉身跑開的。”“書上是那麼寫的,”他的同伴說,“你看過這本書,我也看過,可這頭獅子看過嗎?”

如果這兩個探險家真的兩眼緊盯著獅子的眼睛的話,後果肯定隻有一個。

因此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無論是學習、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該學會應變,學會變通,不可太形而上學。

如果學會變通,遇到事情時對自己說“總會有別的辦法可以辦到”。那麼,做事就會更順利。

現在每年有許多家新公司獲準成立,可是幾年以後,隻有一小部分仍然繼續營運。那些半路退出的人會這麼說:“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隻好退出為妙。”其實,失敗固然有種種理由,但根本的一條是鑽進了困難的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在困惑的黑暗中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成功者的秘訣往往是隨時檢查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然後合理性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然後輕輕鬆鬆地走向目標。這也就是所謂的變通是成功路上的一條捷徑。

在像永動機一類事情上,如果一味的堅持,而不去檢查自己的想法到底是否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堅持即是無謂的執著,是不知變通的愚昧,因此,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處理這類事件時,一定要知難而退,見好就收,不做無謂的犧牲,因為錯誤的決定,隻能讓你南轅而北轍,離真理之路越來越遠,即使是付出百倍的艱辛,也很難達到目標。

智慧之源

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是要學習變通,但變通不是無原則的隨意行動,它必須是合理的,即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如果隻是一味地堅持既定的方針,而不知變通,往往是投入了大量精力,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換個角度,換種心情

俗語說得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隻要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那我們得到的結果就會大相徑庭。

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遇到瓶頸問題而一籌莫展時,如果能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情況就會有新改觀,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有些經曆失敗的人,每逢挫折時總是武斷地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去積極開啟就在眼前的另一扇窗子,看不到可能的機會其實就在眼前,結果卻錯失良機。因而,走向失敗的人,其實是因為喪失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所以才讓人生道路艱難而淒苦。倘若能夠換個立場考慮問題,情況就會改觀。

記住,隻要能轉換視角,就會有創意產生。因此,當我們每當遇到一個問題無法解決時,就要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轉入另外一條發展道路上,這樣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一個年輕的媽媽想對剛買的嬰兒床做一下改造,使它能和自己的大床並在一起,這樣就可以省去夜裏的擔心和麻煩。結果,在她拆除小床的護欄時遇到了麻煩。她想保留一個可以上下伸縮的護欄,而拆除那個固定的護欄,可是那個固定的護欄還起著對床的支撐作用,一拆掉,整個床就散了,這件事隻好不了了之,直到有一天,站到床的另一麵,這位媽媽才突然發現,由於小床和大床並在了一起,所以有沒有移動護欄都是無所謂的,而這個護欄因為在設計時並不起支撐作用,拆了以後,小床依然牢固,這個問題就得以解決了。如果她不換個角度看問題,恐怕隻能使自己陷入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