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科舉大體上沿用前朝的製度,到大比之年的時候,秋季進入鄉試,取中的舉子,於次年春季彙集禮部,參加朝廷主持的統一會試。因此,“槐花黃,舉子忙”,每當春暖花開的時節,各地的舉子趕赴京城,托關係、找門路、熟悉環境,準備考試,將前途命運依托於這三年一試的會試中,希望可以通過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
盧多遜與陶穀共同擔任今年的知貢舉,但各有心思。盧多遜新被寵任,舉手投足處處當心,如履薄冰,而陶穀則倚仗著趙普等人的庇護,大權獨攬,根本不把盧多遜放在眼裏,借此機會收受賄賂,中飽私囊。
紙裏從來包不住火。張榜之後,登榜者共二十八人。才質庸常者名在榜中,學識蘊藉者則多名落孫山。落榜舉子中不少人也是“上了供”的,怎能不無名火起。你一言我一語,如同火種投進了幹柴堆,立即燃起了熊熊烈火。
禮部門前,人頭攢動,吼聲如雷。黑壓壓的一片憤怒的舉子,群情洶洶,都喊著陶穀的名字。
趙匡胤聞報,龍顏大怒。
盧多遜見他氣得眼都紅了,心裏一樂,連忙上前,假意阻止道:“皇上,陶穀是否受賄,並無實據,若貿然治罪,難以服人。臣以為,不如將中第者召來宮中,由皇上親自麵試,如不合格,再行追究。不知如此可行否?”
趙匡胤當即準允,詔令二十八名新科中第者,於次日前來講武殿麵試。
“中榜”的考生在殿試中連連露餡,交待了行賄陶穀的事。
趙匡胤掃視了大殿中那些幾乎嚇癱了的舉子,著陶穀道:“陶大人,你還有何話可說?”緩緩抬起頭,盯陶穀撲通跪下道:“微臣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趙匡胤喝道:“來人啊,將罪犯陶穀押入刑部大牢!”幾名侍衛應聲入殿,就像拎小雞一般,將陶穀拖了出去。
盧多遜臉上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一側身,瞥見趙普那冰冷的目光,正直直地射向自己,忍不住打了個寒噤。
趙匡胤對殿中舉子嚴厲地說:“科舉乃國家大事,決不能任人褻瀆!凡行賄者,削去一切功名,遣回原籍,終身不準再入考場。為示公平,此榜廢除,五日之後,凡上次考至終場的舉子,重新入場考試,以盧多遜、王明為主考官。中榜之人,再來講武殿麵試。從今往後,禮部會試一依此例!”
從此,在會試以後再加一場殿試,成為宋朝的定製。
趙匡胤收捕陶穀、重開禮部會試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京城,考生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盛讚皇上英明。
三月二十三,將近兩千名考生再次走進貢院。經過盧多遜等人的反複審核評定,選出一百九十人參加殿試。殿試依然在講武殿進行,隻不過方式由日試改為筆試。這一天,趙匡胤親臨大殿,命殿中侍禦史李瑩為主考,具體主持。
這次殿試,共錄取進士二十六人、五經四人、開元禮七人、三禮三十八人、三傳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學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總計達一百二十七人。
當時,南平、楚、西蜀等地相繼收複,宋朝的版圖日益擴大,對地方官員的要求也有所增加。趙匡胤以軍職得天下,攻城野戰的軍事人才並不缺乏,但通曉經史法律的中下級文臣卻嚴重不足。因此他決定擴大會試錄取名額,以這種方式來充實州、縣兩級官吏,並逐步改善文臣偏少的官員結構。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廣納人才,獲得讀書人的擁護,使政權在深層的意義上得到堅實的支撐。
趙匡胤親自審閱了數份答卷,覺得很滿意,再加上昨晚得知宋貴妃懷孕的消息,心中十分高興,特賜其餘三十六人同進士出身,由吏部擇優錄用。
當李瑩宣布及第者名單及皇上的詔令以後,殿中的士子一起俯伏地上,三呼萬歲,謝主龍恩。自古以來,讀書人最高的目標就是效命君主,經邦治國,如今夙願得償,能不感激涕零嗎?
趙匡胤賜錢二十萬,在皇宮舉行慶祝宴會,並令及第的一百二十七名士子披紅掛彩,在開封城巡遊三日,引得全城百姓夾道觀望,欽羨不已。那種風光氣派,就連當年慕容延釗、韓令坤征戰凱旋,也無法相比。
武陵貧士王嗣宗,落魄客棧,因殿試表現突出,又品貌俊秀,後來被趙匡胤招為附馬,顯赫一時。坊間伶人將此事編成傳奇,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尤為青年學子津津樂道。
趙匡胤見此番會試,雖經一波三折,但最終士子歡欣,結局圓滿,對盧多遜的才幹大加讚賞,於是任命他為翰林學士,接替陶穀的職務。
趙普是陶穀的密友,眼見他羈押刑部大牢,心急如焚,又不便在上朝時為他開脫,就找了個機會,約張瓊一起去見趙匡胤。張瓊時任殿前都指揮使,深得皇上器重,與陶穀亦是相交多年的故人。
趙匡胤正在瑤津宮陪宋貴妃下棋,一聽說他們倆求見,滿臉苦笑對宋貴妃道:“趙普老兒必定是來替陶穀求情的。”
趙普、張瓊二人見了趙匡胤,急忙下拜。趙匡胤揮手製止道:“不必拘禮。兩位愛卿有何要事?”
兩人聽了趙匡胤單刀直入的問話,極不自然地互相望了望。
趙普硬著頭皮說:“其實無須說明,臣等的來意,陛下亦十分清楚。翰林學士陶穀,在主持會試時貪贓枉法,不知陛下欲治以何罪?願聞其詳。”
“根據大宋律法,在主持科考中受賄徇私,當處以極刑。趙愛卿身為宰相,難道不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