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懷德兵敗洛陽城 太祖怒斥佛門中(3 / 3)

朝廷將要禁佛的消息傳開後,一些地方聞風而動,開始對寺院施行限製和掠奪。道鑒主持的天台靈耀寺,前不久剛剛被勒令遣散新出家的五十多個僧人,又被強征了四千石糧粟,所以道鑒氣惱異常,恨得咬牙切齒。

法融大師是位慈眉善目的忠厚長者,與朝廷關係素來不錯。他手撚佛珠,神情肅然道:“我佛慈悲,不可妄開殺戒!況且當今皇上勤政愛民,也算得上是賢明之君。老衲以為,覺慧大師與皇上交情甚深,若能親往京城,麵見皇上,陳說禁佛之弊,定能有所改觀。不知各位大師以為然否?”

“趙官兒倚仗他手中的兵權,以陰謀手段篡取天下,視忠節恩義於不顧。如此見利忘義的小人,豈會念及昔日的情誼?”道鑒出家前是故周主郭威的部將,提起趙匡胤,氣就不打一處來。

海印大師雪白的眉毛微微一動,睜開一直閉著的雙眼說:“阿彌陀佛。進宮行刺不可取也。且不說此舉有違佛教宗旨,便是那皇宮戒備森嚴,高手如雲,又豈能容你隨意進出?”

“不瞞諸位,老衲早已繪就大內詳圖,且有宮中侍衛充當內應,更兼老衲手下四大弟子,皆能飛簷走壁,身手超群。任它皇宮天羅地網,我視之亦如坦途!”道鑒身子一側,直視覺慧,繼續說:“覺慧大師,老衲欲除趙官兒已非一日,若得大師相助,便可萬無一失。不知大師肯否為拯救佛門而出手?”

覺慧曾多年在皇宮充任侍衛,且十年來武功精進,已臻爐火純青的境界,就連自視甚高的道鑒,也知非其對手,所以隻要他肯出手,進宮行刺必能成功,道鑒亦是因此而來。

眾人的目光,都投射在覺慧那張棱角分明的臉上。也許是由於心境清明,了無塵念,再加上天天習武的緣故,十年的光陰,似乎並未在這張臉上留下多少歲月的痕跡,甚至連臉頰上的傷痕,也還是那麼醒目,宛如剛剛彌合一般,閃著暗紅的光澤。而那深沉的目光,以及眼角細細的魚尾紋,則分明透出一種對世事的洞徹。

覺慧見道鑒逼他表態,微露笑容,不慍不惱地說:“道鑒大師欲進宮行刺已非一日,顯然非因朝廷禁佛而起,蓋為昔日俗世之恩怨也。貧僧見識淺陋,以為刺殺皇上,隻會使事情更加惡化,決不可行!”

其他幾位高僧,也紛紛表示讚同。道鑒惱羞成怒,驀地站起身,憤然衝出殿去。餘下的四人知他性烈,也未加勸阻。

眾僧在殿中坐了一會兒,法融歎了一口氣道:“阿彌陀佛,由他去罷!覺慧大師,看來要想皇上回心轉意,非勞你大駕不可,趙宰相亦有此意。不知大師以為如何?”

覺慧低頭深思片刻,答道:“也罷!貧僧明天動身,前往京城權且一試。不過,皇上素來倔強,能否說服他,貧僧心中也無數。好在禁佛的詔令尚未頒下,否則木已成舟,那就無法可想了!”

入夜,覺慧獨自在方丈室坐禪,可總是無法達到平時那種靈淨的禪境。從內心來講,他實在不願意再次見到趙匡胤,更不願意重新麵對已經決絕的俗世的一切。但佛門麵臨如此可怕的厄難,他焉能袖手旁觀?

覺慧雙眼微睜,牆上廣濟大師那張熟悉的畫像映入眼簾。突然,他心念一動:當年師傅的遺囑中有“數年後禪林將蒙厄難,唯汝或可解也”的預言,莫非他老人家那時讓我隨皇上下山,幾經磨難,便是為了今日?對,一定是這樣!

多年苦思不解的疑團渙然冰釋,覺慧不由得感慨萬分。一旦想通了,就下定決心,要不遺餘力地去消弭這場佛界的浩劫。不然的話,怎麼對得起廣濟大師當年的一番良苦用心,又怎麼對得起自己在俗世間那十五年的青春年華?

覺慧正在慨歎沉吟,房門砰地一聲被推開了。一位身材頎長、眉目清秀的小沙彌,大步走進禪房,對覺慧大聲說道:“師傅,不好了!今天下午,道鑒大師帶著他的四大弟子不辭而別。聽說他們是要趕往京城,與另一撥人會合,準備進宮行刺趙官兒。師傅,怎麼辦?”

覺慧臉色一變,站起身來,果斷地說:“法照,你速去備好三匹駿馬,並通知弘忍師伯,我們立即啟程,前往開封!”

夜色已經很深,覺慧、弘忍、法照三人,皆換上普通百姓的衣服,紮著頭巾,攜著兵器,策馬朝開封飛馳。

覺慧三人日夜兼程,恨不得立刻趕到京城,阻止道鑒等人。三人到達京城時,已是十二月二十八的晚上,離過年隻有兩天的時間了。

此時已是深夜時分,皇宮一帶幾乎沒有人影。若是白天,覺慧完全可以由正門入宮,可眼下城門緊閉,按照律條,夜晚是嚴禁開皇城門的,但如果等到天明,假如道鑒搶在今晚動手,豈不是大事不妙?覺慧在城牆下走了幾個來回,抬頭望望城牆,對旁邊的弘忍和法照說:“上牆,進宮!”

弘忍遲疑道:“覺慧,深夜擅自入宮,又帶著武器,倘若道鑒並未在今晚動手,我等反而有行刺皇上之嫌,到那時如何說得清?你可要三思而後行啊!”

“師兄,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隻能如此了。快上吧!”

弘忍知他心意已決,也不多說。三人施展壁虎功,貼著光滑的城牆,眨眼間上了牆頭,縱身躍下,悄無聲息地向後官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