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道鑒設計刺太祖 覺慧勸諫斷念頭(1 / 3)

覺慧憑著自己的印象,帶著二人一路穿過乾元門,來到後宮。但是皇上的妃子有數十人,他今天晚上究竟會在何處呢?覺慧慢慢停下了急促的腳步,招呼弘忍、法照過來,三人藏在暗處,然後屏息傾聽四周的動靜。他相信隻要到了這裏,道鑒等人一旦有任何動靜,是無論如何瞞不過他的。

冬季午夜的寒風呼呼作響,不時有枯枝被風吹斷,墜落在琉璃瓦上,發出清脆的響聲。覺慧閉目斂神,仔細地捕捉著每一個細微的動靜。突然,廣聖宮南邊傳來一陣雜遝的腳步聲。道鑒果然要動手了,而且就在延福宮。三人拔腿就朝延福宮跑去。

這天晚上,趙匡胤在禦書房處理完一些緊急公務,來到延福宮時,德芳已經熟睡多時。他見時候已晚,身子有些困倦,稍稍洗漱,便與皇後相擁而臥,不久即進入了夢鄉。

他何曾想到,道鑒領著他的四大弟子,還有剛剛投奔靈耀寺的空明和尚,在兩個早就以重金買通的大內侍衛的協助下,此時已進了皇宮,隻等午夜一到,便要取他的性命。

延福宮外並未布置侍衛,隻有大廳內站了四個帶刀的侍衛和兩個內侍。

本來,按照道鑒的計劃,隻要他們八個人一起殺進寢宮,趙匡胤縱有天大本事,也難逃一死。可偏偏有個侍衛尿急,匆匆出來,迎麵看到幾個黑衣人,一邊拔刀,一邊大喊:“有刺客,有刺客!”

張瓊正好當值,聽到喊聲,帶著七八名侍衛飛奔過來。

道鑒見形跡敗露,懊惱之餘,揮刀將那喊叫的侍衛劈成兩段,雙眼圓睜道:“快,殺進去!”

餘下的三名侍衛知情況緊急,對那兩個內侍說:“快,快去叫醒皇上!”橫刀擋在大廳中央。他們雖然武功不弱,而且忠勇盡職,可怎能敵過幾大高手的凶狠招數?憑著一腔熱血應付了一會兒,就都身首分離,橫屍地上。道鑒對著地上的屍體踢了兩腳,叫空明與兩個內應守住宮門,自己提著滴血的寶刀,與四大弟子一起,衝向寢宮。

寢宮內的趙匡胤已被內侍喚醒。他匆忙穿上衣服,從牆上抽出寶劍,就要衝出去。宋皇後見狀,從後麵一把抱住他,苦苦哀求他不要出去。趙匡胤想,即使自己不出去,刺客也會殺進來,那反而會殃及皇後和德芳。他狠了狠心,對皇後說:“你照看好德芳!”猛然掙脫身子,揚起手中的寶劍,殺向撲麵而來的道鑒等人。

與此同時,張瓊趕到,與空明等三人,在宮門前展開了殊死的廝殺。

趙匡胤對自己的武功向來充滿自信,可實際上,自從登基以後,因為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練習,而年齡的增長,也導致了筋骨的僵化和勁道的衰減,再加上這段時間以來,北伐失利,長期幹旱,鄉民作亂,弄得他焦頭爛額。他的武藝,實際上已大不如前。因此,與刺客一交手,他就感到了明顯的壓力,雖然奮力抵擋,還是窮予應付,險象環生。

張瓊心念皇上的安危,見趙匡胤手忙腳亂,情勢危急,奮起神威,大喝一聲,殺死兩個內應,接著一刀劈下空明的左臂,幾個箭步衝過去,與趙匡胤會合一處,這才暫時解除了險情。

道鑒本以為,幾招之內即可取趙匡胤的性命,不料張瓊拚死殺出,實在懊喪,隨即催弟子加緊進攻。五把雪亮的寶刀,織成一張嚴密的網,將趙匡胤和張瓊罩在中間,令他們喘不過氣來。

張瓊拚著全身的力氣,盡量用身體護住趙匡胤,奮力抵擋對方的狠招。片刻之間,他受傷已有七八處,渾身是血,但仍然揮刀苦苦支撐。

眼見兩人的抵抗越來越弱,很快就要喪生刀下。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隻見一條黑影掠進大廳,身形奇快,閃電般在眾人中穿過,緊接著聽見“當當”數聲,道鑒和四大弟子的刀,全部掉在了地上。

廳中雙方的人都驚呆了。

待驚魂甫定,卻見一位身穿黑色夜行衣的僧人,手持利劍,氣定神閑地站在那裏。

道鑒眼尖,認出來人是覺慧,心知難逃一死,舉起右手,朝自己的天靈蓋擊去。覺慧眼疾手快,倏地發出一顆佛珠,正中道鑒的手腕。

道鑒頓覺右手一陣酸麻,再無半點力道,不由神情黯然道:“罷了,老衲技不如人,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實在是咎由自取!”

“道鑒大師不必介懷,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大師何必拘泥於形跡?何況你我皆佛門弟子,均為護教弘法,隻不過同致而殊途罷了。”覺慧剛說完,弘忍、法照也趕到了。兩人一左一右,站在他的身邊。

趙匡胤目睹覺慧出手,須臾之間便製住刺客,解除了自己麵臨的險境,心中好生感激。他將劍丟在地上,走近覺慧。兩人相視良久,不知從何說起,隻覺得有一種溫熱酸澀的感覺充溢胸間。

十年了,他倆一個在北,一個在南,一個在朝廷為君,一個在寺廟為僧,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與追求。然而,那段長達十五年的兄弟之情,豈能為離別和時光所消磨?

趙匡胤大步跨過去,抓住覺慧的雙手說:“李良,朕終於又見到你了!”

覺慧臉頰上的傷疤急劇地跳動著,因激動而紅暈的臉色,很快恢複了常態。他抽回雙手,豎起單掌,施禮道:“貧僧覺慧見過皇上。”

趙匡胤眉頭一皺,顯得有些尷尬。

停了一會兒,覺慧又說:“皇上,道鑒大師等人,因為護佛心切,一時衝動,冒犯皇上。望皇上慈悲為懷,饒了他們的性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