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施巫蠱香消玉殞 觸龍威君臣生隙(2 / 3)

趙普招呼他們坐下,問道:“兩位既是國使,應當直接麵見吾皇,以申邦交友好之意,何以私至敝舍?此於法不合也!”

“我等在異域即聞宰相大名,久懷瞻仰之意。此番出使貴國,除通好外,另有隱情,故先行拜訪宰相。還望宰相見諒。”那個長著一臉胡須的使者文謅謅地說。

“有何隱情?”西州回鶻是西北的一個部落,與遼國毗鄰。趙普猜測,所謂隱情,必與遼國有關。

趙普猜得果然不錯。原來,遼穆宗為人殘暴,嗜酒好殺,晚年尤甚,弄得民不聊生,結果在懷州打獵時遭到暗殺。他的第二個兒子耶律賢繼承皇位,就是曆史上的遼景宗。遼景宗即位後,為了穩定政局,製定了“內行寬政,外息幹戈”的策略,於是委托西州回鶻使者,向大宋婉致雙方和平相處的意旨。兩位使者知道趙普深為宋主所倚重,握有朝政實權,所以先來宰相府申述其意,希望趙普從中斡旋,以成兩國之好。

趙普一貫主張向南用兵,而對遼國、北漢采取守勢。聽了來使的介紹,內心竊喜,卻不動聲色道:“宋遼修好,乃天下蒼生之福也,兩位盡管將遼主之意稟告吾皇。吾皇聖明,自會慎重考慮。”

來使見趙普支持遼宋講和,不覺大喜,立即告辭。臨行時,指著靠牆一口很不起眼的大木箱說:“敝國地處僻遠,無以為敬。些微薄禮,還望宰相笑納。”

“兩國通使,何須如此!”趙普眉頭一皺,表現出明顯的不悅。他走過去,打開箱蓋一看,全是些木耳、香菇之類的土產,揮了揮手道:“下不為例!”

送走來使之後,魏氏收拾客廳,發現那木箱十分沉重,覺得奇怪,翻開上麵那些土產,發現底下全是碼得整整齊齊的黃金!

趙普不由臉色大變,連連說:“上當了,上當了!這可如何是好?——夫人,我看還是速速上交朝廷罷!”

魏氏想了想說:“相公,現在交上去,隻怕更惹人疑惑,到那時眾說紛紜,百口莫辯,反而不妥。不如暫且不予聲張,過一段時間再說吧!”

趙普一時也沒有妥善的辦法,隻好應允。

再說趙普因病不能料理政事,因為兒女親家這層關係,加上陶穀科舉舞弊一案,盧多遜獲得了趙匡胤的信任。有很多朝廷機密大事,趙匡胤也會征詢他的意見。盧多遜心裏暗自高興。

這天退朝後,趙匡胤特意將他留下。兩人閑聊了些家事,趙匡胤隨口問道:“趙普力主朝廷接受遼人議和,盧愛卿以為如何?”

“臣以為與遼修好,可暫免北患,於我朝大有利焉。這本是好事,然而……”盧多遜欲言之止,似有所顧忌。

“愛卿無須忌諱,隻管暢所欲言!”

盧多遜猶豫再三,說道:“臣近日得聞傳言,說西州回鶻使者麵聖之前,先拜謁了宰相,說什麼‘外邦皆知我朝政事,全由宰相決斷,便是皇上亦無法改變’,諸如此類。此外,微臣還聽說,宰相趙普收了回鶻使者所贈的一箱珠寶黃金,據說價值連城哪!”

“確有其事?”趙匡胤驚得張大了嘴。

“臣隻是風聞而已,並無確鑿證據。但宰相自傲,一貫獨斷專行,無人敢逆其意,異邦無知,看重宰相而忽視皇上,也並非無此可能。”盧多遜恨死了趙普,如今被他抓住了把柄,故意在皇上麵前大肆挑撥。

趙匡胤心裏的火直往上竄,這趙普平時屢屢犯顏直諫,體諒到他如此做,是出於一片忠心,也就不加追究。但他私自收受外邦重金,損害君主威嚴,絕不能置若罔聞!

趙匡胤正要發作,一眼瞥見盧多遜那閃爍莫測的眼光,心念一動:盧多遜與趙普素來不和,莫非他是借機誹謗?於是壓住心頭的火氣,盡量平靜地問道:“依愛卿之見,若想避免宰相專權之弊,當以何策?”

盧多遜似乎胸有成竹:“陛下,說來十分簡單。隻需恢複以前的多相製度,分宰相之權,則皇權自重矣!”

趙匡胤覺得有理,但仍不動聲色:“愛卿,此事重大,不可不慎,容朕仔細考慮再作決定。愛卿千萬不要外傳!”

“陛下放心,臣明白,臣明白!”盧多遜見趙匡胤有所觸動,暗暗高興。

過了幾日,趙普病愈上朝。趙匡胤十分欣慰,在禦書房單獨召見。趙普行過大禮,抬頭望去,隻見趙匡胤兩鬢斑白,眼圈發暗,兩頰肌肉鬆弛,短短數月之間,衰老竟至如此!心中一酸,愧疚地說:“臣身為宰相,於國家多事之秋,未能替陛下分憂,甚感慚愧……”

“愛卿不必內疚。諸多事變,皆因朕不聽愛卿勸告而起,所謂咎由自取也。愛卿病情如何?”

“謝陛下垂顧,已無大礙,不久即可處理政事了。陛下,春播在即,不知種糧如何解決?”

“賴曹彬、呂餘慶二卿之力,蜀中糧食已於數日前抵京,再加上各地寺院鼎力濟民,又天降甘雨,野菜滋生。因此京城所聚饑民已陸續返鄉,種糧亦已分發各州郡。這次糧荒總算是渡過了!”趙匡胤長長地籲了一口氣,似乎卸下了千斤重擔。

“那就好,”趙普話題一轉,“陛下,風聞遼主托人致意,願與我大宋罷兵修好。陛下之意如何?”

“趙愛卿真是消息靈通,足不出戶,對朝廷之事卻了如指掌。你以為呢?”趙匡胤頗含深意地瞟了他一眼。

趙普手撚胡須,緩緩說道:“臣以為遼主新立,唯恐根基不穩,求和必出於誠心。我大宋正可利用這段時間,向南經略。未知陛下以為然否?”

“朕料定你定會讚成議和,果不其然!遼人占我中原土地,又支持北漢與大宋相抗,實在欺人太甚。若與之媾和,任其猖獗,隻恐將來禍及子孫,後患無窮啊!趙愛卿,你素來知道,朕一心收複失地,一旦訂立和約,豈不令朕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