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大喜過望,千恩萬謝。
過了十來天,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剛在玉津園安頓下來,忽有內侍傳下聖旨,召恩赦侯往講武殿見駕。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不明原因,唬得麵無人色,含著淚跟眾妻妾告別一番,忐忑不安地跟隨內侍,來到講武殿。到了以後才知道,不過是虛驚一場,原來是皇上犒勞南征有功人員,召他來作陪助興,心裏暗“圖_figure_0000_0000”“png”鬆了口氣。
趙匡胤興致頗高,招手叫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坐在身邊,賜他美酒一杯。這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在位時,常以毒酒賜臣下,如今見趙匡胤賜酒,嚇得臉色發白,冷汗直冒,撲通跪在地上:“罪臣繼承祖父基業,抗拒天朝,勞王師討伐,罪固當誅。陛下既已饒臣不死,臣願為開封布衣,觀太平盛世。未敢飲此酒也!”
趙匡胤一愣,既而明白過來,哈哈大笑道:“朕推赤心於人腹中,豈會行此卑劣之舉?”命內侍取過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麵前那杯酒,一飲而盡,又另斟卮酒以賜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劉鍁慚愧得無地自容。
席間,諸大臣紛紛向皇上敬酒。趙匡胤心中高興,來者不拒,喝得滿臉通紅。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見狀,也上前奉承道:“陛下,朝廷威力遠播,將來南唐、吳越、北漢、遼國,四方僭越之主,盡入陛下囊中。臣等率先來朝,願為諸國降王之首領也!”
趙匡胤聽了極為受用,殿中諸臣也拍手稱好。
從此,劉“圖_figure_0000_0000”“png”在開封過著一種衣食無虞的閑居生活,直到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江南八月,天高氣爽,正是秋收的時節。農人在稻田裏揮鐮收割,縱橫交錯的河道上,運糧的小船往來不絕,空氣彌漫著稻穀的醇香。
江都通往金陵的驛道上,一對身著戎裝的騎兵,正在策馬飛奔,馬蹄落處,騰起一陣陣塵土。為首那位身穿白袍的將軍,三十四五歲模樣,濃眉俊目,豹身猿臂,顯得威武而精幹,他便是天下聞名的江南第一驍將林仁肇。
林仁肇是名將皇甫暉的外甥,從小跟舅舅學習武藝兵法,朝野譽為青年俊彥,很快得到南唐主的器重,幾經升遷,被任命為江都留守。江都隔淮水與宋對峙,堪稱南唐第一重鎮。
林仁肇與皇甫暉關係十分親密。自從十五年前皇甫暉死於趙匡胤之手,他就決意報仇雪恨,發誓與宋朝誓不兩立。他上任以後,整頓軍隊,加強防衛,修造戰船,把江都治理得井井有條,令宋朝頗為忌憚。
昨日,林仁肇接到南唐主的詔令,令他回金陵,有重要國事商議。他立即動身,馬不停蹄地趕往京城。
一到京城,林仁肇來不及回家中和妻兒團聚,就直奔皇宮。
宮中侍衛見到林仁肇,如獲救星般,飛快迎了上來:“將軍,皇上正在議事廳等候!”
林仁肇跟著內侍走進議事廳,果然見樞密使陳喬、清輝殿大學士張洎、吏部尚書徐鉉、內史舍人潘佑、都指揮使皇甫繼勳等官員,均在廳裏。廳正前方的禦座上,端坐著南唐主李煜。
林仁肇整了整戎裝,趨前行禮後,依班次站在皇甫繼勳之側。
唐主李煜見大臣到齊了,咳嗽一聲,環視一下殿中群臣,說:“諸位愛卿,朕召你們來,乃有一件要事相商。宋主滅掉南漢之後,進逼南唐之心更甚,日前令吳越王錢弘俶轉致其意,欲使朕去國號,改‘唐國主’為‘江南主’。不知諸位對此事有何高見?”
李煜說完,右手習慣性地抬起,修長白皙的手指,輕捋頷下的須髯。李煜五官勻稱,相貌俊秀,儒雅猶如書生。其實,他本來就是個擅長填詞作詩的文人。作為李璟的第六個兒子,他從未想過要繼承皇位,誰料幾位兄長或逝或病,南唐主的皇冠,戲劇性地落到了他的頭上。
李煜於建隆二年(961年)登基時,宋已代周,國家麵臨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無奈之下,隻好委曲求全,年年向宋朝納貢,以換取南唐暫時的安寧。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李煜在登位前,已是江南傑出的詞人,並精通音律,即使當了國君,也依然熱衷此道。在他看來,填詞作曲、偎紅倚翠,比治國為政有著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十餘年來,他日日流連於詞曲與聲色之間,而將政事委托給陳喬、張洎等人。
然而,當南漢滅亡,趙匡胤令他取消國號時,他終於感到了危機的臨近,於是,召集朝廷的主要大臣,希望他們想出良策來。
李煜捋著胡須,那雙聰慧而頗帶女性氣的眼睛,焦灼地盯著沉默不語的大臣們。
“陛下,當前宋朝帶甲百萬,天下土地十得其九。宋朝強盛如。此,勢不可抗也。愚臣以為,不如順宋主之意,去唐國號,以免兵災!”陳喬首先表態。
林仁肇對陳喬求和苟安的主張一貫不滿,聽了他的話,不由得心頭火起,出班奏道:“陛下,切不可輕去國號!十幾年來,我大唐忍辱含垢,一讓再讓,以致國力日蹙,士氣日頹。若這樣任人宰割,臣恐亡國之禍不遠矣!”
“林將軍豪氣幹雲,固然令人佩服,但也不能無視現實。小不可敵大,弱不可敵強,古人之訓也。西蜀、南漢未量力而行,終喪其國,前車之鑒也。何苦定要逞一時意氣,招致禍患呢?”說話者是老氣橫秋的皇甫繼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