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偏安南漢一朝喪 飄搖南唐苟求全(3 / 3)

潘佑是個口無遮攔的人,素稱狂士,聞聽此話,直直地走到皇甫繼勳麵前,歎了一口氣道:“想當年,令尊皇甫暉將軍奮擊疆場,寧死不屈,何其壯哉!何曾料到其子竟會如此膽怯。實在可悲可歎!”

皇甫繼勳氣得渾身顫抖,指著潘佑說:“你……你……”

張洎見此情景,連忙上前調解,拉開潘佑道:“潘兄,豪言易出,壯行難為啊!依潘兄所見,以吾積弱之國,欲對付強大的宋朝,應當采取什麼措施?”

林仁肇搶先答道:“據臣觀察,淮北宋軍並不多;且宋疆土日廣,兵力分散;又剛取南漢,師疲力竭。江都現有精兵八萬,臣願率軍從壽春徑渡,收複江北失地。縱使宋軍來援,臣據淮禦之,亦可保萬無一失。兵起之日,陛下以臣叛告於宋朝。如此,則事成可享其利,不成亦不至累及陛下也!”

陳喬、張洎、皇甫繼勳紛紛反對,認為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唯有潘佑表示支持。群臣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李煜覺得雙方都有道理,一時無法決定,望了望一言未發的徐鉉,問道:“徐愛卿,你以為如何?”

徐鉉上前答道:“陛下,一味對宋妥協,絕非長久之策;以吾江南眼下的實力,貿然出擊亦無勝算。臣以為,可先上表去國號、改國印,此僅損名而未墜實也。但與此同時,當招募兵丁,積蓄糧草,做好與宋決戰之準備。兩國交戰遲早會發生,臣願陛下今後以國事為重,則國家之幸、萬民之幸也!”

李煜聽了,不由得一陣臉紅。他見殿中大臣無人提出異議,決定按照徐鉉的意見,派皇弟李從善出使開封。

李從善接受敕令,攜帶李煜的親筆奏章和大量的金銀貢品,離京北上。抵達開封之後,他按徐鉉的指點,先去宰相府拜見趙普,獻上白銀五萬兩。趙普熱情接待李從善,但堅決推辭了他的贈銀。

第二天,李從善入宮謁見趙匡胤,呈上李煜的書信及黃金十萬兩、貢絹二十萬匹、香茗二十萬斤。

趙匡胤仔細閱過書信,朗聲道:“汝主自去國號、貶損製度,可謂英明之舉也。”說完,令內侍賜白金五萬兩,道:“昨日汝主贈予我朝宰相白銀,今日朕以白金答之。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也。”

“啟稟陛下,趙宰相並未接受!”李從善誠惶誠恐,慌忙跪下。

“他要推辭是他的事,朕之所賜卻不可辭也!”趙匡胤傾身向前,接著說:“為答汝主善意,朕便授卿為泰寧軍節度使,以後長居京師罷!”

李從善明知這是扣留自己為人質,但懾於趙匡胤的威勢,隻好叩頭謝恩,悻悻離去。

趙匡胤接見完畢,回到宮內,想起趙普之事,仍舊不樂。盡管趙普拒絕了南朝來使的金銀,可江南使者未見國君,卻先拜宰相,在外人眼中,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實嗎?他再三斟酌,吩咐內侍,速宣趙光義來延福宮。

趙光義匆匆趕到延福官,趙匡胤招呼他進內室,趙光義推辭道:“陛下,不可壞了朝廷禮儀,還是在外麵談!”

“同胞骨肉,何必拘於那些繁文縟節?昔日綺雲、細君在時,你何曾有過避諱?”趙匡胤不由分說,將他一把拽進內室。

宋皇後迎了上來。趙光義忽覺眼前一亮,不敢正視,連忙跪下:“微臣見過皇後!”宋皇後慌不迭地欠腰,連聲說:“皇弟快請起,請起!”驚鴻一瞥之間,不禁心中歎道:“好一個英俊儒雅的美男子,難怪皇上屢屢誇他!”

原來,皇宮規矩甚嚴,男性不得輕進後宮。宋皇後雖入宮多年,但從未見過這位皇弟,此番一見,方知皇上平時所言不虛。

兩人在案邊坐下,宋皇後端上香茗,眼波頻頻飛向趙光義。趙光義故作不知,正襟危坐,問道:“陛下召臣前來,所為何事?”

趙匡胤說:“朝廷隻設一個宰相,容易形成權力過分集中、尾大不掉的弊病,此為政之大患也。朕反複思量,決定恢複從前的多相製度。除趙普外,另設兩名副宰相,稱為‘參知政事’。想與你商量一下人選。”

“如此重大的決定,陛下向趙宰相谘詢過嗎?”

“若征詢他的意見,肯定行不通!然大臣中多有不滿其專權者,希望對宰相的權利有所鉗製。此舉勢在必行。你認為由誰任參知政事較為合適?”

趙光義對此事頗為憂慮,本欲再勸解一番,但見趙匡胤態度堅決,不便再說。沉思了好一會兒,才緩緩說道:“如果陛下一定要設參知政事,呂餘慶倒是最好的人選。”

“與朕不謀而合!呂餘慶精通文史,為人謹慎,又在平蜀、購糧中立過大功,確為首選也。那另外一位呢?你以為盧多遜如何?”

趙光義抬起頭來,眼睛直視趙匡胤:“不知陛下要聽真話,還是要聽好話?”

“當然是真話!你我兄弟,何須顧忌?”

“陛下,臣以為盧多遜雖為皇親,且博學多才,但心術不正,為人奸詐,切不可重用。更有甚者,他與宰相素來不和,若同朝為相,如何共事?”

趙匡胤微微笑道:“盧多遜確實心眼太多,但隻要朕加以提防,亦不足為患;至於他與趙普不和,卻正可為朕所用。此古代聖君馭人之術也!”

趙光義欲言又止,他確實有一種難以啟齒的尷尬。當年太後臨終時,令趙匡胤將皇位傳給他,但十幾年來,趙匡胤一直沒有什麼明確的表示,而現在皇子德昭已長大成人,盧多遜又是德昭的嶽父,假如自己堅持反對盧多遜出任參知政事,豈不是更讓人誤解自己有何圖謀?想到此一端,隻好保持緘默。

開寶五年(972年)清明過後,趙匡胤頒旨任命呂餘慶、盧多遜為參知政事,與宰相趙普同理朝政。聖旨一出,朝臣震動,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