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太祖出兵征江南 李煜含淚歎國亡(1 / 3)

李穆知道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求見李煜,裝腔作勢地說道:“是不是入朝,國主可以自己定奪。但是宋廷的甲兵都是精銳部隊,物力雄富,恐怕沒有能力可以抵擋。國主請三思。”

李煜答道:“江南如此偏遠,所以我們對宋朝一直小心謹慎,希望可以苟延殘喘,僅是這樣就夠了。現在寡人有病在身,沒有辦法入朝覲見陛下,希望先生可以代為轉達,以表達寡人的歉意。若先生苦苦相逼,寡人隻有以死相報了!”

李穆軟硬兼施無果,又在金陵滯留數日,見李煜留意頗堅,隻好返京複命。趙匡胤又令梁迥出使江南,重述前言。李煜仍不為所動。

九月,趙匡胤向天下發布文告,稱江南主李煜拒不接受天朝之命,內懷異心,故興兵討之。一時之間,四海震動。

深秋時節,天清高遠,雁陣驚寒。開封城南的郊野,十五萬禁軍將士,肅立於秋風中。曠野上,千百麵旌旗獵獵翻飛,千萬匹戰馬聲聲嘶鳴。閱兵台上,趙匡胤在眾將的陪同下檢閱軍隊。

望著台下十餘萬威風凜凜的虎賁之士,感受著大批人馬混雜而成的那股獨特的氣息,趙匡胤熱血沸騰,兩眼炯炯發光,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代,就連兩頰下垂的贅肉也繃得緊緊的。他挺直身軀,目視前方,向台下揮手致意。將士們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那聲音猶如驟起的驚雷,傳向四麵八方。

趙匡胤轉過身來,對主帥曹彬說:“曹愛卿,江南之事全部委托給你。切勿妄開殺戒,暴掠生民;務必先廣威信,使自歸順,無須急擊。金陵城破之日,盡量不要屠戮,勿陷朕於不仁也!李煜一門,尤其不可加害。若能平江南而少殺戮,凱旋之時,朕便封你為相。愛卿好自為之。”

曹彬一一承諾。趙匡胤從隨身侍衛手中拿過一把精致的寶劍,賜給曹彬道:“愛卿,朕賜汝此劍,副將以下,不聽命者,斬之!”

曹慌忙跪下,雙手鄭重接過:“多謝陛下信任。臣等一定同心協力,早日攻克江南,不負陛下厚望!”副將潘美、曹翰等人見此光景,不禁失色悚然,表情嚴肅起來。

趙匡胤掃視了一下數十員大將,揮手道:“出發罷!”

曹彬手執令旗,在空中揮三下,大軍出發了。人馬和戰車組成的洪流,挾著威嚴與力量,向南滾滾推進。它將摧毀一切敢於阻擋它的障礙,趙匡胤深信這一點!他的目光越過行進中的人流,投向南方那深邃渺遠的天宇。

曹彬率宋軍浩浩蕩蕩開往荊南,然後折而向東,接連攻下池州、銅陵、當塗,進展頗為順利。然而再向前去,便是寬闊的長江天塹,它像一條強悍不羈的巨龍,橫亙在宋軍麵前。江南主正是憑借這道天險,才敢於對抗宋朝。他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這天然的屏障之上。

不過,曹彬並不以此為憂,因為趙匡胤早在數年之前,就羅致了一位能人,為大軍過江做好了準備。這位能人就是池州人樊若水。

樊若水本江南子民,因為參加南唐的進士考試,屢試不第,不免心灰意懶,生出許多怨恨,反複思量,便投奔了宋朝。

樊若水隱居在當塗西北的采石磯,借釣魚為名,測量江麵的寬度。他曾從南岸係著長繩,用小船引至北岸,往返數十次,盡得江麵尺寸,不失毫厘。他又精心繪製長江地形圖,標明各處險要。當他得知宋朝準備對江南用兵時,立刻前往開封,上書言江南可取的情況,並獻上長江地形圖。

趙匡胤當時正在籌劃江南戰事,馬上召見樊若水。樊若水將自己所知,悉數說出,建議在采石磯江麵,用小船搭建浮橋,以跨越長江天險。朝中大臣都認為長江江闊水深,自古以來無此先例,不可貿然為之。趙匡胤卻認定此計可行,當即賜樊若水同進士出身,為右讚善大夫,令他速往荊南,造黑色、黃色小舟各二千艘,籌辦浮橋事宜。

曹彬率大軍來到采石磯,在長江北岸紮下大營,立即派人往荊南,通知樊若水,約定三天後搭建浮橋,以便大軍過江。

長江水滔滔而來,在采石磯形成一個水灣。這裏水位雖深,但水流相對緩慢,且南岸無敵軍防守,實為渡江的最佳位置。

那一日,適逢天氣晴朗,風煙俱靜。四千艘小船編好號碼,裝著竹、索和木板,泊在北岸。每舟兩名軍士,手持輕槳,聽候調遣。

當太陽升起一竿子高的時候,曹彬、潘美、樊若水等人來到江邊。樊若水揮動手中令旗,軍士熟練地劃動雙槳,依次把船身連接起來,然後再用竹、索固定。所有這些操作程序,他們已演練了千百遍,因而進行得有條不紊,靈活自如。

當天中午,船體連接即告完成,樊若水又令軍士用碗口粗的長竹、索,順著船頭、船尾,由南岸到北岸,將四千艘小船係牢、加固,使之渾然一體,再鋪上木板。一道貫通南北的浮橋便建成了。

曹彬登上浮橋,走了數十步,在木板上跳了跳,果然十分穩當,心中大喜。回到岸邊,他高興地拍了拍樊若水的肩膀說:“樊先生,此次克複江南,你可是立了頭功!”

浮橋建成,曹彬傳令部隊渡江。潘美、曹翰率領先頭部隊躍上浮橋,如履平地,迅速渡過長江,占據了北岸的險要地段。

宋軍造浮橋渡江的消息傳到金陵,李煜大為驚恐,急忙召集群臣會議。陳喬笑道:“臣遍覽古書,從未有過在長江造浮橋的記載。長江水急,寬數百丈,倉促之間,如何建得浮橋?此必為軍中訛傳也。陛下無須驚懼!”

張洎也說:“長江自古是難以逾越的天塹,況有數十萬防守將士,宋軍豈能輕易渡江?陛下不要聽信那些謠言,以免自己亂了方寸。”

江南君臣還在這裏引經據典,高談闊論,那邊宋軍卻已擊潰南岸的江南守軍,然後一路橫掃過來,水陸並進,攻克新寨,直逼白鷺州。與此同時,吳越王錢弘俶,也應趙匡胤之命,由東向西進攻,包圍了常州。

李煜君臣怎麼也不相信宋軍能渡過長江天險,等軍情終於得到證實,江南已喪失了布防的時機。李煜雖然心怨陳喬,但於事無補,麵對兩麵夾攻的嚴峻形勢,趕緊派大將於禁增援常州,令皇甫繼勳率兵八萬,火速迎拒宋軍。

皇甫繼勳一貫心懼北宋,無奈受此王命,領軍出了金陵。剛行了一日,聞知白鷺洲已失,膽戰心驚,駐營不進。

當時春節將至,軍中將士幾乎從未經曆戰陣,既戀家又膽怯,無不口出怨言,士氣頹廢。皇甫繼勳見此光景,心想出擊毫無勝算,不如撤回固守。與幾位將佐商量後,便率兵南撤,在秦淮河南岸建立營寨,下令毀掉河上橋梁,準備據河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