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鉉猛地站起,勃然作色說:“陛下自稱明主,然吾主誠心求和,卻仍要討伐,這不是寡恩薄義嗎?臣竊為陛下所不取也!”
“徐鉉,你好大的膽子!若非看在故交的分上,朕早就殺了你!”趙匡胤大聲嗬斥。
“要殺便殺!臣死不足惜,唯陛下無好生之德,為史家留下口實,良可歎惋!”徐鉉兩眼直視趙匡胤,針鋒相對。
趙匡胤知他犯了橫,說:“朕不想與你爭辯。徐先生,你走罷!”
徐鉉直趨殿前,一副不依不饒的樣子。幾名侍衛攔住他,將他拽出了講武殿。趙匡胤望著他那佝僂的背影和雪白的須發,心中感慨不已,連忙吩咐內侍趕上去,叫侍衛千萬不要為難這位耿直的老臣。
徐鉉求和不成,隻得返回金陵複命。李煜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他每天在宮中求神拜佛,祈望朱令贇的上江兵早日到來,以解金陵之圍。
然而,李煜最後的希望也很快破滅了。那朱令贇早就接到了李煜的詔令,但遲遲沒有進軍。常言道:樹倒猢猻散。他明知江南勢弱,朝不保夕,自己手握重兵,稱得上是一枚舉足輕重的籌碼,豈肯輕易下注?他按兵不動,足足觀望了十個月,見江南敗局已定,才向宋軍主帥曹彬投降,以十萬之眾換取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時也將李煜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朱令讚投降之後,曹彬知破城的時機已經成熟,遣使者勸李煜說:“事已至此,城必破矣。君宜早定良策,以免生靈塗炭!”
李煜接到最後通牒,猶豫數日,未作應答。曹彬等了幾天,決計攻城。他召集全軍將校於轅門,手持皇上所賜禦劍,厲聲告誡道:“大軍出師之日,皇上宣諭我等,不得妄殺一人。今李煜不降,破城在即,希望你們入城之後,對部下嚴加管束。若有濫殺,縣視此劍!”遂令眾將焚香為誓,這才麾兵攻城。
金陵被圍日久,城中軍民糧盡物絕,不堪其苦,早已人心渙散,甚至有許多將士,在盼望李煜盡快投降,誰還會全力守城?因此不到三天,城門告陷,宋軍如潮水般湧進金陵,江南兵紛紛棄械乞降。
曹彬命令部隊守住城中各處要塞,封庫安民,然後親率精銳,包圍江南主皇宮,叫皇宮衛士通告李煜,速速出來投降。
李煜與數名大臣及宮女嬪妃,聞知城破,既而聽到宋軍進城那震耳欲聾的呼喊聲,明白大勢已去,一個個麵無人色,垂涕相向。不久又聞人喊馬嘶,不由得顫栗難禁,驚懼惶恐,那些嬪妃則花容失色,哭作一團。
陳喬平日執掌朝政,獨攬大權,此時見城破國亡,君主臨難,而自己計無所出,又愧又恨,撲通一聲,跪在李煜麵前,老淚橫流道:“陛下,今日國亡,皆臣等之罪,願加刑戮,以謝國人!”
“此乃天數使然,你死了於事何補?”李煜眼睛紅腫,神色淒然道。
陳喬頓首說:“陛下不殺臣,而臣有何麵目複見國人!”倏地起身,奮力向殿中廊柱撞去,頓時斃命。
眾人正在悲傷慌亂,侍衛進來告知曹彬之意。李煜仰天歎道:“唉,悔不該殺了林仁肇與潘佑!”可後悔歸後悔,還是立刻取筆寫了降表,叫宮中總管拿出國璽與江南圖籍,率群臣出宮去見曹彬。
曹彬下馬接過降表、國璽、圖籍,好言撫慰道:“既已納降,你我便是同僚。陛下反複諭告,須保證你的安全,你自可放心。你回宮收拾行裝,召集大臣,兩日後在城外碼頭彙集,由水路赴京。如此可好?”
“將軍能否寬限幾日,讓罪臣告別先人陵墓?”
“不行!大軍南征曠日持久,陛下令我等克城即歸,豈能一誤再誤?”曹彬一臉肅然,斬釘截鐵地回答。
李煜君臣去後,潘美滿臉疑惑地對曹彬說:“曹兄焉得放李煜回宮?若他自戕,如何向陛下交代?”
“李煜優柔寡斷,貪生怕死,既已乞降,必不會自殺。潘兄無須多慮!”
果然,兩天之後,李煜與江南舊臣及子弟共二百五十四人,按時來到江邊碼頭。曹彬一一清點,突然問道:“徐鉉何以未到?”
“徐鉉現仍在廣陵家中,為母守喪,故未能趕到。”李煜回答。
曹彬沉思一會兒,喚過一名將領,令他率兩百禁兵,速往廣陵禮請徐鉉,另乘船赴京,並鄭重交代:“爾等對徐先生一定要以禮相待。陛下曾說,江南諸臣,唯徐鉉與林仁肇可稱俊彥也。異日必得大用!”
張洎、湯悅等一班江南降臣聽了,不禁垂首默然。
正是江南的雨季,淫雨霏霏,更顯得一片愁雲慘霧。李煜帶著自己的嬪妃和大臣,一路迢迢趕往開封。就在趕往開封的路上,漫天的煙雨彌漫中,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而這些,不過是他生命中苦難的開始而已。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春節過後不久,曹彬率大軍凱旋。趙匡胤在明德樓接受獻俘,宣詔赦免江南君臣之罪,接著冊封李煜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冊封李煜妻為鄭國夫人,賜居集賢宅,其他官屬一律量才授職。李煜君臣惶恐受詔,俯伏謝恩。
江南自李升篡吳,至李煜滅亡,共曆三世、四十八年而亡。
趙匡胤知李煜藏有大量書籍,特令曹彬將其妥善包裹,悉數運回開封。這些寶貴的文獻,為後來宋太宗趙光義詔編《太平廣記》、《太平禦覽》等大型類書,提供了極大便利。
獻俘次日,趙匡胤在講武殿召見南征軍主要將領。曹彬、潘美皆著戎裝,同往見駕。潘美帶著幾分豔羨的口氣說:“此番平江南,曹兄功昭日月,舉世無雙。陛下曾許以宰相之職,真是可喜可賀!”曹彬答道:“潘兄所言差矣。江南之役,全憑皇上調度,諸將奮發,乃成其事。況且宰相品高權重,豈可輕易授之乎?”潘美大惑不解,追問其故。曹彬微笑說:“太原未平耳!”兩人來到講武殿,趙匡胤滿麵春風,褒獎諸將功勞,對曹彬說:“愛卿攻取金陵,秋毫無犯,功推第一。朕本擬授卿宰相之職,然太原劉繼恩未下,故稍待之。”
潘美聽了,忍不住望著曹彬撲哧一笑。趙匡胤覺得奇怪,問是何故,潘美道出實情,趙匡胤大笑不止,賜錢五十萬給曹彬,作為補償。
出殿後,曹彬欣然對潘美說:“人生何必為相?好官不如多得錢。”過了不久,曹彬被拜為樞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