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不同特點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評方式,對自覺性較高者,應采用啟發做自我批評的方法;對於思想比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評法;對於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評法;對問題嚴重、影響較大的人,應采取公開批評法;對思想麻痹的人應采取警示批評法。在進行批評時切忌一視同仁,方法單一,死搬硬套,應靈活掌握批評的方法。
正確的批評要求細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問題可以當麵進行批評,對於個別現象就應個別進行。另外,也可以事先與之溝通,幫他提高認識,啟發他進行自我對照,使他產生“矛頭不集中於‘我’”的感覺,主動在“大環境”中認錯。
同時,批評不可全盤否定,別人犯的什麼錯誤就應對其錯誤加以批評,使其及時改正,不可一概而論。
何妨批評也風趣
幽默式批評就是在批評過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緩解受批評者的緊張情緒,啟發受批評者思考,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能有一個輕鬆愉快的氣氛。幽默式批評在於啟發、調動被批評對象積極思考。它以幽默的方式點到批評對象的要害之處,含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評不要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否則,將適得其反,給人一種畫蛇添足之感。
這裏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何謂幽默的批評。課堂上很亂,有的學生在說笑,有的學生睡覺,有的學生眼觀窗外。上課的老師突然停下了講課,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如果坐在中間談笑的那幾個同學能像那位觀看窗外景色的同學那樣安靜的話,也就會讓前麵睡覺的那兩位女同學睡得更香甜了。”此言一出引起哄堂大笑,那幾位被點到的同學的笑容裏則帶有羞愧之色。
幽默能使人感到親切,使氣氛變得輕鬆,即便是批評,也沒有那麼難以接受。
幽默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的。再呆板的人,隻要努力都可以逐漸變得幽默起來。美國前總統裏根以前也不是幽默的人,在競選總統時,別人給他提出了意見。於是他采用了最笨的辦法使自己幽默起來:每天背誦一篇幽默故事。
但是要注意,幽默的批評不是諷刺,諷刺別人會使人厭惡,甚至產生對抗心理。
批評要緊抓事實
鄧小平同誌強調:“批評的武器一定不能丟。”可時下,批評在一些人特別是一些領導人中卻開展不起來,走過場,不願批評,不能批評、不敢批評的觀象較為普遍。造成批評難、難批評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批評的語言藝術不高,把握不住批評的事實根據,也可以說不善於批評。
一般說來,無論是批評還是被批評者,對批評都有一種戒備心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古人把“忠言”與“苦藥”等同,足見批評的話確實不中聽,通常是“逆耳”、“傷耳”、“刺耳”。批評者批評別人雖然是發自內心的,確實是出於“愛護、關心、保護”的目的,但因有時捕風捉影了,無事實根據,使被批評者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反戈一擊。因此開展批評時,一定要講究藝術,像藥師把“良藥”變成膠囊,外包糖衣,這樣既易進口,又能利病一樣。
批評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一定要抓住對方錯誤的實質,有針對性地進行,不能主觀臆斷、想當然,更不能聽信讒言,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無中生有。不痛不癢的批評,點不到痛處的批評,含糊其辭的批評,莫名其妙的批評,是不會令人心服口服的。
有四個小孩放學回家,走在路上。有一個小孩發現路旁一戶人家的桃樹結滿了紅彤彤的桃子,便提議大家一起去偷摘,其中有個叫張斌的小朋友當即勸阻他,說別人家的東西不要隨便拿,可另外三人執意要去摘,結果被戶主發現了,攆到了這四個小孩的家裏指責其家人沒有對小孩嚴加管教。
張斌的父母一聽戶主的指責,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張斌說:“我們幾乎天天都教育你,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你為什麼不聽話?”可此時,張斌縱有千張口也難以磨平父母的怨氣。
上例中,張斌的父母就犯下了一個錯誤,他們沒有了解情況,見人家說自己的小孩偷桃子,未經仔細詢問、調查就給孩子當頭一棒,這樣的批評無疑是錯誤的。因此,我們在實施批評之前,一定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弄清問題的症結,並對產生問題的原因作具體的分析,分清哪些是主觀因素,哪些是客觀因素,然後再進行批評。
隻有了解了事實,你才能清楚地判斷是否有必要提出批評,提出忠告的角度怎麼選擇;批評以後會有怎樣的效果。如果你是憑借聽到的信息忠告別人,容易引起誤解。這時補救的辦法是與他溝通,聽聽他怎麼說,等了解清楚事實之後再想辦法消除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