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提問和回答自有妙招(1)(1 / 3)

發問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點,探求信息。發問能促使對方思索,規範對方言路,決定交談的方向。恰當的提問往往能駕馭整個交際的進程,就像水龍頭控製水的流量一樣,正確而恰當的提問能決定你在這次談話中所獲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交際中我們必須審慎地、恰當地運用提問這一工具。

回答對方的提問,從信息論的觀點上看,是對提問的一種反饋。在人際交往中,一問一答是常見的交談形式,沒有問和答,交談就成為一句空話。但並不是說應該對方問什麼就答什麼,對方怎樣問就怎樣答,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回答,力求答得好,答得妙。

在日常交談中,交際雙方都應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不得暗中轉換話題。但有時候在某些場合,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又不得不有意識地轉換話題。

這是為什麼呢?有三個原因:一、對方的問題太敏感,不便回答;二、原話題達不到交談目的,需要轉移話題;三、原話題已充分展開,興趣消退。由於這些原因,不轉換話題就不能順利地交談下去,隻有巧妙地轉換話題,才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使交談順利地進行。

提問要有針對性

1.適應談話的場合

譬如你所領導的三個人都完不成你布置的任務,你想對此事加以證實並問清原因。你有兩個辦法:一是把他們一起找來問:“是你們的一致看法嗎?為什麼?”一是把他們一個個找來問:“你的看法和他倆一致嗎?為什麼?”前一問就不如後一問。因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類固有的從眾心理會不讓他們說出實話來。因此,場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民族、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對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問:“您多大啦?”就不如問:“您有三十多歲吧?”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裏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如果這樣來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私事的不禮貌行為。另外,被問人的性格也影響你的提問效果,必須要注意。如,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審慎多疑;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你運用提問的方式當然也要隨之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回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

3.適應對方的心理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位記者采訪鄉下一位老大娘,一見麵寒暄幾句,就句:“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象是魯中的吧?”

大娘一聽就笑了:“你這耳朵真靈。是山東陽穀縣人。”

記者又問:“陽穀縣?那不是好漢武鬆打虎的地方嗎?景陽崗還有沒有呀?”

大娘談起家鄉來,話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謹了,不把記者當外人,什麼話都嘮,甚至把村裏的“內部新聞”也毫無保留地倒了出來。記者十分順利地完成了采訪任務。

身居異鄉的人是最愛談故鄉的。記者的提問正把“興奮點”選在談故鄉上,一下子就問到了“點”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真是“鑰匙投簧鎖自開”啊。這樣的提問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間迅速地達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鳴,也就搭起了溝通彼此心靈的橋梁。

提問要有目的性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一個“問”提出來,就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麼,怎麼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問”具有一種控製能力,提問藝術也包括了這種控製技巧。

1.控製對方的回答

回答問題本來是被問人的事,但有時問話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製對方的回答。如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裏擔任要職。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絕,輕鬆幽默的情趣,既表達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則立場,又沒使朋友尷尬難堪,這種控製對方回答的提問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種效果的取得,關鍵在於羅斯福接過對方的話頭說“我也能”,但對方的話語卻是羅斯福誘導出來的,羅斯福選擇“能保密嗎?”的是非之問,也就決定了對方必然會說“能”,而這恰好就進了羅斯福的“圈套”。

2.控製交際氣氛

兩人問答時,氣氛是緊張還是融洽,對交際效果很有影響。交際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製。如審訊犯人:“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個人。”“去幹什麼?”“偷錢。”“偷沒偷?”“偷了。”運用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對罪犯心理產生壓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控製自己由提問到表達的轉變過程

有時人們提問不是要對方解疑,而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有兩種方法可控製這個過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