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拈答
所謂拈答,就是運用修辭學中的拈連手法,將對方話中的中心內容(語言)進行另外的一種解釋,以此作為自己回答問題的主體內容。王蒙新時期的小說與他當年的成名作《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在風格上有很大的變化。有一位讀者在一次座談會上直截了當地向他提出,你能不能再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風格時,他說:“不論有多少好心的讀者希望我保持‘組織部’的‘年輕人’的風格,但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來,我當然早就被迫離開了‘組織部’,也再不是‘年輕人’……”
這段話,巧妙地運用了拈連手法,語意雙關,把讀者的關心、自己的因素、事情發展的必然性等問題全部作了回答。特別是“被迫離開了‘組織部’”這句話,將蒙冤受屈二十多年的流離生活之痛皆蘊藉其中,同時也表明:自己文學道路是發展的、變化的,不可能原地踏步,一成不變。後一句“再不是‘年輕人’”,與前句結為一體,含蓄地說明:因為時間的推移、年齡上的懸殊、文學道路的艱辛、思想上的成熟、語言運用的老練,以及時代需要創新等因素,自己不應該也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風格,變是自然,而不變卻意味著倒退。
4.引答
說話作文,引用名人名言、哲人睿語、方言俗語、民間歌謠等,以佐證自己的答話,增加其可信度,這樣更能顯得新鮮生動、活潑有趣,增強感染力。
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去丈夫後,看中了朝中品貌兼優的宋弘。一次,劉秀召來宋弘,以言相探:“俗話說‘人地位高了,就改換自己結交的朋友;人富有了,就改換自己的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回答說:“我聽說‘人在生活窮困、地位低下時候的朋友不能忘記,最初的結發妻子不能讓她離開身邊。”
劉秀運用俗語來試探宋弘,以期得到宋弘的共鳴,讓他來娶湖陽公主。而宋弘是個品德高尚的人,不為所動;但是既不能含糊其辭,留下後患;又不能直來直去,冒犯皇上。宋弘巧妙地引用古語,言辭委婉而又毫不閃避地表示了自己的決絕態度。
5.錯答
錯答,就是故意將回答的內容向錯誤的方向來解釋的一種答話方法。錯答不是科學論辯中的應答方式,但作為一種語言技巧,它卻能非常高明地擺脫不必要的麻煩與糾纏。
俄國有一個民間故事:一隻熊要找人較量一番,它先是遇到一個小孩,就問:“你是不是人?”小孩子說:“我現在不是人,我將來是人。”後來又碰到一個老頭兒,它問:“你是不是人?”老頭兒說:“我現在不是人,我從前是人。”
錯答不同於一般的謊答,因為它從某個特定角度,或從寬泛意義上講是對的。在小孩子看來,小孩非人;在老頭兒看來,老頭兒非人;合民俗,通情理。但從嚴格意義上講是錯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是人。老人與小孩的回答就這樣富有哲理情趣而又不合科學道理。在似錯非錯、似真似誤、癡人說夢、撲朔迷離的雲霧中,就讓老熊上了當。
6.推答
人們經常遇到出言不遜或有意為難的問話或對話,這就需要應答者巧用心智,將計就計,“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順著對方的話將對方的話語推回去,使之作繭自縛,從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一次,我黨幹部同國民黨反動派辯論,在我方義正詞嚴的雄辯麵前,對方理屈詞窮,進而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叫嚷說,同我方講理是“對牛彈琴”!我黨幹部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下的話語,將計就計,隨即反駁過去:“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將原來的一個成語,通過巧妙地利用句讀,將四個字中的第一字截取下來,使介詞活用成肯定性動詞,自成一句,斬釘截鐵,不容置疑!並且巧妙地將亂說一通的反動派所做出的論辯,比喻為如同牛彈琴一樣。一個巧妙的推答,蘊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起到了痛擊敵方,使我方終於取得徹底的勝利。這種順手牽羊的推答,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7.截答
一般地說,答話者都應讓問話者講清楚,再作回答。可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對方話一講完,就會揭開某種秘密,難以收拾;或順問作答,難以應付。因此,估計到對方所問內容,在對方未講完的情況下,截住話頭,迅速作答,一可遷移其他聽眾的注意力,二可使問話者有所領悟,改換話題,鋪好台階,便於圓場。
八場閩劇《洪武鞭侯》第七場,朱元璋與太子朱標兩人微服至民間察訪,不料在酒店中被不願為官、甘當布衣的陳君佐認出來了。
朱元璋:店家,取上好菜飯。
店小二:是!
陳君佐:(聞聲察覺)嗬!
朱元璋:(見陳君佐)先生不是淮陽陳君佐嗎?
陳君佐:(急離座,欲跪)臣……
朱元璋:(急阻)尋,尋什麼?莫非是尋酒尋肉!
陳君佐:這個……
朱元璋:彼此原是布衣深交,今日正可重溫舊誼,何必多禮呢?
陳君佐:這位莫非是太……